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梦见爸爸死了自己哭得很伤心(梦见爸爸死了)

发布时间:2024-04-20 09:50:14作者:旧事重提来源:用户分享

梦见爸爸死了自己哭得很伤心(梦见爸爸死了)

本文目录一览:

要知道,经常梦到早已“故去”的父母,多半跟这三点有关

01

有诗云:“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这梦境,其实就是空虚不实的事儿。而这空虚不实的人生,也许隐藏在梦境当中。那梦境和当下的人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浮生若梦,你我不是这一刻在梦中,就是那一刻在梦里,反正兜兜转转,迷迷茫茫,也逃不过一个“梦”字。

既然这“梦境”如此虚幻,那它所反映的一切,为什么就如此真实的呢?或许,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分不清楚的,才是“梦”。

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这梦境会不会就是另外一个世界呢?

百度百科有这么一个解释:梦是人的欲望的替代物,它是释放压抑的主要途径,以一种幻想的形式,体验到这种梦寐以求的本能的满足。

当我们的欲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现实世界却无法实现的时候,那梦境这个世界,就出现了,而我们也能在其中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想法。

也许,能够体验到梦,这本就是一种迷幻且满足的状态。

02

梦境,跟现实的一切息息相关。

古时候,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上京赴考的读书人,在中途梦到了自己故去的父亲。梦中的他还小,父亲显得特别高大壮实,这让读书人感受到了安全感。

在这段背井离乡的日子里面,他所经历的,都是远离家人的痛楚。可他内心深处所希望的,就是金榜题名,未来可以衣锦还乡,让依旧艰难的母亲过上好日子。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这个梦,让读书人感慨万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什么父亲就如此之早地离去呢?

后来,这个年轻人在考场上笔墨纵横,金榜题名,当然也就顺利地衣锦还乡了。等待他的,是幸福的生活。可是,他的父亲,早已看不到了。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父母早已远去,而功名已成的自己,却不能跟他们分享属于自己的快乐。于是乎,梦中的相见,就成为了一种奢望。

这位年轻人的梦境,其实很常见。只要人遇到了什么重大的事儿,那他在梦境中见到亲人,或者见到能够让自己感动的父母,那也是一种常态。

正如心理学家所认为的一般:梦的出现,首先是服务于人的生理需要,这是自然进化给出的唯一答案。

我们的生理有需求,心理也有需求,那我们对于现实的追求,也就在梦境中显露了出来。

03

梦,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心理研究专家郝滨先生认为:梦中会出现欲望、情绪等各种感受,虽然这些都是你的神经系统产生的,但并不能完全代表你,不能说梦中出现的需求就是你的本质所在。

梦境中出现的各种感受,有一部分代表了真实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虚幻的。可以说,这是既真实,又虚幻的存在。

真实在于,你所梦到的一切人与事儿,大部分都是现实中存在的。既然存在,那欲望在构造梦境世界的时候,才有一个鲜活的模板。

而虚幻在于,无论梦境发生了什么事儿,那都是假的,现实中依旧毫无变化。哪怕我们还记得梦境,那变化的,仅仅是我们的内心想法罢了。

这,就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名为“心理安慰”。

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儿太多了,让人遗憾的事儿也层出不穷,难道我们就需要一辈子生活在遗憾且不幸当中吗?当然不是。

所以说,我们的神经系统,就会借助梦境,从而让我们尽量去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哪怕我们梦到已然离去的父母,也是同样的道理。

归去之人,早已远离。而记忆,依旧存在。那梦境,终究会在某一天出现。

04

经常梦到“故去”的父母,多半跟这三点有关。

第一点:过分思念,从而勾起了脑海中对于父母的记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

梦到故去的父母,那并非是什么恐怖的事儿,恰恰是梦境的满足。而我们,应该在满足欲望的梦境中,好好地享受这段摆脱现实的时光。

第二点:安慰和鼓励,让人重新燃起对于未来的希望。

如果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那我们就会失去希望。为了让我们重燃希望,那潜意识就会构造出一个幻境,让我们可以祛除消极的情绪。

而人类都对父母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那在幻境中,构造出父母的成像,也是梦境对于人们的心理慰藉和安抚。

第三点:一种对于另一个世界最为美好的寄托。

有人说过,所有的梦境,都是人类对于另一个世界最为美好的寄托。没有人清楚这个世界是否存在,但我们知道的是,有梦真好。

故去之人,早已故去,但他们却活在了我们的内心当中。只要记忆存在,那他们就不会消亡。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碎片,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转化为一部梦境的“电影”,在我们脑海中放映,永不停息,直到我们老去的那一天。

文/舒山有鹿

关于梦到父亲自杀这事儿……

梦到父亲上吊自杀了……虽然是做梦,醒来的时候心里还是空虚了一下,工作一整天,这个梦一直在脑海里徘徊。

父亲当然不会这么做。大抵还是我自己内心的某种恐慌的积累。

父亲在母亲的压制下多年,母亲像家里的“强权”一样,不容反抗和质疑,我们家庭的氛围总体是压抑、焦灼、不安。

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很矛盾,在父母的争吵中,我看似更偏向我的父亲,因为他总是被打压的一方,他为人老实、能力不强,说话没什么分量,所以我看似偏向他,为他说话,实际内心是有些怜悯和瞧不起,因为他被打压,被母亲唾骂的背后还有他的懒惰、不求上进,只喜享受,而母亲恰恰相反,她勤劳、聪明、强于交际,但脾气很大,强势而暴躁。

这样的两个人婚姻中不免争吵,作为孩子的我和哥哥,其实也是母亲强势性格下的受压迫者,所以我轻易能跟父情,但这份共情里,譬如我站在父亲的立场上为他讲话,也更像把他作为向母亲反抗的工具。

我一直觉得我对父亲没有很深沉的爱。因为我感受到父亲在我成长中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父亲几乎没有对我和哥哥表现过太多关心,衣食住行有母亲操持,学业有母亲督促,尽管她的方式简单粗暴,但的确作为家庭经济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她确确实实比父亲在我和哥哥心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更大。

父亲不是家庭经济的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这件事儿我很早就已经有了些概念。

小时候父母要离婚,在作为孩子的我心中,已经开始衡量“利益”得失,隐隐担忧如果跟父亲一起生活,那以后是否还有饭吃,还有学上?所以,尽管一面希望他们赶紧分开,一面又希望还是等等吧,那种巨大的对自己担忧的不安全感战胜了让他们分开的念头,所以那时候我总是用哭,悲伤的哭闹表达对他们离婚的害怕,以求母亲能软下心来,继续维持这个家。

后来上了初高中,开家长会,母亲说让你爸去吧,被我极力的反对,我的第一个念头竟是不想让同学见到他。当然不是因为他既没有真心关注过我的学业也不是因为他不善言辞,只是我总觉得他有些“不行”,这个想法,让我自己内心有些微愧怍,这种愧怍持续了很多年。

有一年他跟母亲因为给祖父办周年的事又吵了起来,给我打电话让我劝说母亲,我虽然一面安慰着他,语言上看似全是宽慰,但立场却是偏向母亲的,尽管在这件事儿上母亲并不占理。大概电话打到最后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一向好脾气的父亲突然有些哀叹:你妈这么些年瞧不起我,你也瞧不起。

我在那一刻像一个被戳破虚伪面具的无所遁形的伪君子,心里倏然慌张起来。

我以为我在维护的是他的自尊,后来想起才明白,我只是在充当一个“好人”。

其实父亲一直都不是个存在感很强的人,尤其在母亲的映衬下,家里大小事物也是母亲做主,连叔叔伯伯有事也是找母亲商量,父亲的意见几乎没有分量。这大概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我总觉得他不该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我根本我不愿意去了解他的想法,我希望母亲不要因此暴怒发火,希望家里能平静安稳,希望父亲可以退一步,不要做无谓的坚持。

我自小还总听母亲说:“你爸那么懒,就是没吃过苦,15岁了你爷爷还背着他呢,都是惯的”

这话当然无从考证,但那时候我脑海中立马出现了那些地主家的废物少爷形象,享受玩乐,性格也天真,不懂人情世故,唯独没有什么生存能力,只有在祖辈的庇佑下才有好日子可过。

而年轻时的父亲的确喜欢的与那些疲于奔命的同辈人不同,他不爱工作,喜爱看各种“武功秘籍”,气功,截拳道、柔道、散打、咏春,后来又爱上军事历史杂志,我上中学的时候在城里,每次回家还会给他往回带,他有几次还特意嘱咐我多带一些回来,然而并没有给我钱。

那些书后来不知道是不是被母亲烧了,总之许多年过去早就找不到痕迹。

后来他喜欢喝酒,喝多了就喜欢跟我讲些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我那时候总是耐着性子听,但大抵我心里是不信也不屑的,可我表现得却十分专注。

其实后来我也明白了,我是个十足的功利主义,我只相信成功,对于失败者的言论,我当然不会放在心上,哪怕对面的人是我的父亲。

唯一能跟外人称颂的大概就是父亲“平视”的美德,跟母亲的强势和掌控欲不同,他不大插手我和哥哥关键处的人生选择,或者也是觉得自己说了无用,反正不得而知,但他不是全然的不关心,而是很淡然地说,看你们自己愿不愿意,自己高兴,有兴趣就行。

我当然不把他的意见放在心上,对于这样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父亲回应的同样是不够走心的关怀。

工作后,回报的钱和物多半也是因为为人子女这个身份下的道德要求,有多少真心真意的爱含混而模糊。甚至因为母亲的一直压制,反而在财物上给予父亲的反馈是更多的,只是不愿再交流,即便交流也是敷衍更多,而我见他也并没有多出与我和哥哥多交流的心思。

他有了智能手机,是我在母亲的极力反对下给他买的,我总还是想着,他不该被同龄人给抛下,毕竟年龄再大些的老人都开始拍起短视频了,而事实证明,这正中下怀,他沉迷其中,每日听着军事新闻睡去,母亲为此跟他吵过多次,也骂了我几回。

我有懊悔过,一面担心他在手机上的时间花费太多,影响了身体,一面又觉得,那就是给他开辟一个新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或许他才能找到唯一的快乐。

有时候我想,我太像我父亲了,因为平庸而喜欢将自己移情于一些虚无的离自己很远的东西,我哥也有同样的情况。

这种理解也同样是在工作后,我没有继承母亲的能言善辩和精明强干,反而有些父亲的怯弱,对于人际交往更是本能恐惧,因此对工作的态度不抗拒也没多少热情,只喜欢些舞文弄墨、虚无缥缈的东西。

做了那样一个梦之后,我又想看过的《万箭穿心》那个电影,男主人公在跟女主人公争吵过后,选择了自杀。

女强男弱,有人说男人太窝囊脆弱,自杀怨不上别人,有人说女人太强势把男人的自尊踩在了脚下,让人无法喘息。

我那时候无法置评,其实论个对错没有意义,只有身处过起过其中的人才知道,男人的苦,女人的苦,孩子的苦,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彼此,更谈不上沟通和相互说服,只有站在上帝视角的人才会云淡风轻的加以批判,而身处其中的人大多沉默。

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感同身受,有瞬间醒悟,平凡人有觉知和健康完美的人格,那或许真的会少许多悲剧。

那个男主人某种意义上倒是和我父亲的形象有了重叠,但我想我父亲大概是没有勇气自杀的,他贪恋活着,因为他是个十足的享乐者,没有太多的牵挂,其实是很容易快乐的。

可是那个梦依然让我心有余悸,我偏想象着那情景,都足够让我悲怆凄凉起来。

其实,我父亲对我总是笑着的。大概父亲对女儿都有种天然的喜爱。不论这爱意的多少,总还是有的。

他有一年去做地下煤矿工人,一连去了一周,回来给了我20块钱,后来我用那20块钱买了个棉袄。

再后来他去倒卖牛,也赚了些钱,我跟他要零用钱的时候,他也很是痛快,比母亲总是要问一问拿钱做什么来的痛快。

这些短短长长的的记忆,还不足以让我父亲这个形象很明确,我觉得他不像我父亲,更像一个跟我们一起成长得没长大的人。

我小时候捡到过一张他学生时代的照片,瘦削的很,人是很精神的,后来又见到他和母亲唯一的一张合影,两个年轻人站在田间地拢,他用手搭着母亲的肩膀,两个人难得都是笑着的。

我那时候才觉得,在青春时期,原来每个人都有过闪光的时刻,又不知道为什么在岁月的年深日久里经不起消磨了。

梦到父亲自杀这事儿,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回忆起很多过往,那些年与父母生活的日子,是在之后脱离原生家庭后依然残存的伤痛,对父亲的态度可以说是我整个人格的写照了,在虚伪的悲悯和真实的爱的矛盾中夹缝求生。

同情弱者,又轻蔑弱者。

就像我轻视父亲,但又对他的人生有种深切的悲痛。

想到梦中他以那样令人唏嘘的方式离开,我的痛苦便加上一层,如梦噩,久久无法回神。

我到现在,仍不能说我很尊敬他,但这一刻我倒希望,天下父亲母亲,都能有些快意的人生,不要带着怨,带着枷锁生活,天下孩子,都能真得些父母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