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蒋诗琪名字含义(蒋诗琪)

发布时间:2024-06-25 11:12:55作者:落荒而逃来源:用户分享

蒋诗琪名字含义(蒋诗琪)

本文目录一览:

湖北一胎儿患上先天性膈疝 连着脐带做手术脱险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进行产时胎儿手术 蒋诗琪 摄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进行产时胎儿手术 蒋诗琪 摄

中新网宜昌12月15日电 (喻伟)“今后部分有先天疾病的宝宝,可以通过‘产时手术’让他们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佐满珍15日说道。日前,当地首例产时胎儿手术在该院成功实施,一名患有先天疾病的宝宝通过手术成功脱险。

不久前,宜昌产妇李女士在怀孕32周时进行孕检时,发现胎儿患有先天性膈疝,面临一出生即夭折的危险,李女士及家人于是找到佐满珍寻求帮助。

医护人员确保新生儿在温箱中各项生命体征维持平稳 蒋诗琪 摄

“胎儿因先天性膈肌发育缺陷,胸腔与腹腔有裂孔,致使胃、小肠等脏器从腹腔跑到了胸腔内,胎儿出生后一旦哭闹,胃部等会扩张挤压肺部和心脏而危及生命。”佐满珍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决定实施“胎盘支持下的产时胎儿手术”。

佐满珍介绍,这项手术是在剖宫产时,在保证脐血不断情况下对胎儿实施麻醉与手术,在维持胎盘循环、血氧交换稳定的情况下,使胎儿能在出生后平稳地过渡到接受外科治疗,是一种将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新生儿转变为可改善预后并可控制生命平稳的一种技术。

“该手术风险很大,必须在保持‘胎儿—胎盘’循环的同时,对胎儿实施手术。”佐满珍说,既要保证产妇生命体征平稳无宫缩,又要保证胎儿的脐带血有效供应,同时在有限的空间和短暂的时间对胎儿实施处置,在胎儿处置结束后及时恢复产妇宫缩,避免产后大出血。

小儿外科主任杜志勇查看宝宝术后恢复情况 向熙明 摄

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多学科专家团队提前制定了精密的方案,并针对每个环节进行了多次演练,反复论证。手术当天,妇产科、麻醉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多个科室20余名医护人员为李女士保驾护航,手术顺利完成。

目前,母女俩均恢复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宝宝已顺利开始进食,没有发现其他异常。(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睛”彩世界 从呵护眼睛开始

来源:【三峡晚报】

三峡晚报记者邹前俊 通讯员向熙明 蒋诗琪

今年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两个重点人群,聚焦近视等屈光不正,以及白内障、青光眼等重点眼病。6月1日,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在万达广场、国贸大厦同步开展“爱眼日”义诊活动。

暑期将近,不少家长朋友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且对于孩子暑期近视防控、以及如何养成好的用眼习惯尤为关切。该院眼科主任严涛表示:中小学生在暑期要把户外活动利用起来,让眼睛能够充分放松。并建议家长,利用暑期给孩子做相关视力检查。

眼科主任严涛为老年患者做检查。通讯员蒋诗琪 摄

病例:

孩子视力短期下降,近视150度

近年来,近视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不少在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戴上了眼镜。“近视人群越来越低龄化,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与电子产品的普及和超前教育等等,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严涛表示,对于这些常见诱因,家长还需格外当心。

今年8岁的小刚(化名),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平时写作业坐姿不端正,总是埋着头,按他妈妈的说法“脸都要贴到本子上了”,加上平时不爱运动,视力问题让家长格外担心。妈妈得知坐在教室中后排的儿子,有时看不清楚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今年2月初过完春节,妈妈带小刚到医院检查,其双眼视力均为4.9,医生建议其纠正坐姿等不良习惯,健康用眼。然而,5月中旬小刚复查时,视力下降至4.5。

“他的视力下降是近视所致,经检查其近视约150度,主要是不良习惯没得到纠正。”严涛根据小刚的情况,为其配戴了视力矫正眼镜,并提醒家长监督其纠正不良用眼习惯。

“孩子的近视干预得越早,向高度近视转化的可能性就会越小。”严涛表示,确诊为近视要及时进行矫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塑形镜,同时纠正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尤其重要。

眼科专家团队为患者做手术。通讯员蒋诗琪 摄

警惕:

假期是青少年近视高发期

“假期是青少年近视高发期,每个寒暑假结束时,到医院配眼镜的中小学生就会增多,半数以上是看电视或玩电子产品促使眼睛近视,或者原有度数加深。”严涛提醒,假期一定要把户外活动利用起来,让孩子眼睛能够充分放松。

暑假期间如何预防孩子视力下滑?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哪些用眼好习惯呢?严涛介绍,家长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30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平常应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锻炼身体,能放松孩子的身心,保护视力。此外,充足的阳光照射也可以预防近视。

学生要养成科学用眼习惯。看书、写字时姿势要端正,且时间不宜过长,每隔40—50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防止眼睛过度疲劳。另外,不要躺着或者趴着看书,不要在光线不好的地方看书,还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严涛建议家长,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做系统视力检查。满3岁的学龄前儿童,以及中小学生每年应至少二次详细视力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把握矫治的黄金时期。

提醒:

白内障青光眼应早诊早治

青光眼、白内障是老年人高发的眼部疾病。严涛表示,老年人一旦眼睛出现问题,生活将更加不便,建议定期到正规医院检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严涛介绍,今年4月,71岁的李大妈突然出现头痛不适等症状,便到该院神经内科就诊,后被诊断为青光眼急性发作而转到眼科。因发现较早,及时实施抗青光眼手术,视力恢复未受到大的影响。“青光眼急性发病时来势汹汹,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容易造成失明。”严涛提醒,老年人一旦出现头痛、眼胀、视力下降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发现白内障后,如果对生活和工作造成明显的困扰了,就可以考虑做手术,过早或过晚做手术都不好。”严涛说,现在白内障手术具有微创、无痛、快速、效果好等特点,大家无需有过多的顾虑和担忧。若等到白内障过熟期再手术可能会增加手术难度,还可能因发展过程中的膨胀或过熟导致眼压升高,引发晶体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并发症。

本文来自【三峡晚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暖心!34岁姐姐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弟弟

来源:【三峡晚报】

三峡晚报记者邹前俊 通讯员向熙明 蒋诗琪

移植层流病房的门缓缓打开,在里面待了20多天的黄先生迫不及待地走了出来。见到救他一命的姐姐以及递上鲜花的医护人员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1岁的黄先生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34岁的姐姐为他捐献了造血干细胞。4月28日上午9时30分,他从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出仓转入普通病房,意味着他的生命迈向了新里程。

突然发热 两年前查出白血病

今年31岁的黄先生是夷陵区邓村人。出仓转入普通病房时,脸色红润,精神状态很好。“现在感觉怎么样?”“当初确诊白血病时是什么感觉?”黄先生坦然接受了记者采访。

“很开心,我在仓内没出现排异的情况,不过后期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记者提问,黄先生微笑道,“确诊时有点害怕,毕竟这个病不好治。”不过,黄先生后来想通了,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进行治疗,最终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常感谢医护人员精湛的医术,更要感谢姐姐提供干细胞救了我一命,以后会更好对她。”黄先生说。

“我们是血浓于水的亲姐弟,希望后期治疗也顺顺利利的。”对于为弟弟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姐姐黄女士说,弟弟在仓内每天都会在微信上与她交流,也让她和家人少了些担心,现在就盼望他早点恢复身体健康。

2020年10月的一天,黄先生突然出现发热的症状,而且吃不下饭,身体乏力。当时担心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就去医院就诊,没有确诊为新冠,但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比正常值高出近20倍。于是,他从当地卫生院转入市一医院血液内科检查治疗。

治疗方案 医生建议干细胞移植

市一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郑静介绍,一年前黄先生前来就诊时,白细胞居高不下,经全面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属于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郑静随即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建议。

然而,因家庭条件较困难的原因,黄先生选择了保守治疗方案。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群体一般生存期比较可观,前提是病情能够一直稳定在早期慢性阶段无进展,一旦发生急变,那就比原发的急性白血病还要难治许多!”郑静介绍,患者拒绝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只好调整治疗方案。经多次化疗联合TKI靶向治疗,2021年4月,黄先生的病情缓解出院,回家口服TKI靶向治疗药物维持。

同年8月,由于出现皮肤淤斑,黄先生到医院复查,发现病情复发。经过再次化疗联合第二代TKI靶向治疗,住院两个月后病情缓解而出院。今年1月,黄先生因特殊原因在家自行停药5天,出现左背部不适等症状再次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疾病再次复发。“如果再不进行干细胞移植,生存期仅半年左右。”郑静说,因此当时更改了化疗方案联合三代TKI靶向治疗,待疾病缓解后,桥接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

配型成功 姐姐“救”弟弟

这一次,黄先生及家属接受了医生建议,决定进行做造血干细胞移植。黄先生的父亲和姐姐同时进行HLA骨髓配型。

“配型结果显示,黄先生与姐姐的HLA配型全相合。”郑静介绍,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方法与传统捐献骨髓干细胞不一样,只要对干细胞供者注射4-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干细胞至外周血中,然后利用血细胞单采机采集干细胞,基本对身体健康不会产生影响。

经过前期的准备,黄先生于3月26日住院;3月28日,进入移植层流病房;经过10天的预处理后,4月7日,开始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非常成功。在仓内的20多天里,他未出现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并发症,顺利出仓。

目前,正在接受抗感染、抗排异和提高免疫力等治疗的黄先生,已能正常饮食,精神状态良好。郑静表示,观察治疗一周左右将可以出院。

本文来自【三峡晚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郑文斐:“好孕天使”浇开生命之花

来源:【三峡晚报】

专家介绍

郑文斐,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党员,医学博士。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盆底疾病妇科专委会委员,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EI)专家委员会委员,宜昌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市一医院第二届科技拔尖人才,三峡大学留学生带教教师,市一医院第二届优秀青年医师,市一医院第四届中国医师节“精医奖”。

郑文斐 (右二)正在与患者沟通。 通讯员蒋诗琪 摄

十年医路守护“幸福事业”

产科是一个守候幸福的地方,随时等待生命之花徐徐绽放。郑文斐作为产科主任,时常被产妇及家属亲切地称呼为“第一妈妈”。因为,她和团队用自己的双手,守护了两代人的生命,托举了一个家庭的未来。

“幸福的事业,是需要传承的。”自2012年以来,在导师佐满珍以及产科知名专家陈爱华、陶静的指导下,郑文斐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产妇信赖的专家。

10年的行医生涯,郑文斐坚持白衣初心,未敢懈怠分毫。对于常见与多发妇产科疾病的诊治,她早已驾轻就熟。而在其擅长的流产保胎和孕产妇急危重症的救治,像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凶险性前置胎盘、感染性休克等等,在大大小小的抢救中,郑文斐用精湛医术一次次地收获准妈妈们的无数赞誉。从医期间,她先后被评为“市一医院第二届科技拔尖人才”“优秀青年医师”“优秀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员”等。

荣誉属于过去,未来需要开拓。

带着在医学道路上永不止步的信念,郑文斐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思维,以优质医疗技术服务临床患者。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向自我发起了挑战——考取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国内著名盆底专家洪莉教授。

时刻待命助孕妇渡“生死劫”

守护“幸福的事业”,往往需要精准的判断、迅雷般的行动。翻阅郑文斐的履历表,她参与孕产妇急危重症抢救的段落被写在了醒目的位置。

今年年初的一天,深夜11点,32岁的孕妈妈王女士(化名)突发大出血,被送往医院抢救。由于胎盘位置低,急需引产。得知消息后,郑文斐立刻从家里赶赴医院参与抢救。经检查,发现王女士的血容量仅剩正常人的三分之一,生命危在旦夕。当时,患者家属表示,“只要能保住大人,同意切除子宫。”

“作为产科医生,要考虑最坏的打算,为患者做最好的准备。”郑文斐深知,子宫对于女性而言的重要性,没有了它,相当于剥夺了患者做妈妈的权利。于是,她和专家团队竭尽全力施救,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手术顺利结束。患者的生命和子宫都保住了,且对之后的生育影响最小。

类似的案例,在郑文斐从医经历中不胜枚举。2021年7月下旬,郑文斐联合佐满珍、陈爱华两位主任,在多学科团队共同努力下,成功救治一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帮助对方安全分娩一名健康男婴,并成功保住了子宫。据悉,该患者曾生产了两个孩子,这是第三胎。

力推“一医产科”品牌升级

随着孕妈妈观念不断更新,在倡导自然分娩的情况下,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推出分娩陪伴服务模式。

“生孩子的过程既艰辛又伟大,对于准妈妈来说,有准爸爸的陪护生产,那将是一辈子的幸福记忆。”郑文斐认为,在分娩的过程中,丈夫的陪伴、安慰和支持能有效地消除产妇恐惧、紧张等情绪,增强其分娩的信心。同时,经过培训与安全消毒,准爸爸还可以亲手为宝宝剪脐带。在孕妇生完宝宝后,准备出院的时候,医护人员为一家人拍全家福,并盖上宝宝脚印和爸爸妈妈的手印留作纪念。

另外,郑文斐介绍,为了解决未被女性认知的“孕育难题”,医院成立了不良妊娠专病门诊,每周三下午2:30-5:30接诊。诊治范围包括复发性不良妊娠早孕期保胎与咨询指导;反复试管移植不着床、长期不孕找不到原因、自然妊娠后反复流产(胎停);抗磷脂综合征、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免疫性疾病引起的不孕与流产;胎盘功能不良(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等。

郑文斐表示,希望通过交叉学科、整合资源,为每位不良妊娠患者采取个体化指导方案,精准诊治,破译生命密码,创造生命奇迹。(通讯员喻伟 向熙明)

本文来自【三峡晚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