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1356年是什么朝代 1356年属什么生肖

发布时间:2024-06-17 19:54:21作者:凉话刺骨来源:网友上传

1356年是什么朝代 1356年属什么生肖

本文目录一览:

明朝为什么纵容太监集团控制整个国家?1356年7月28日朱元璋称公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明朝为什么纵容太监集团控制整个国家?1356年7月28日:朱元璋自称吴国公。

为什么朱元璋明知道太监的危害,还让他们操纵朝政?

这是对历史一知半解者的胡说八道。

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主要是唐代晚期和汉代晚期。

汉代晚期,宦官们把持朝政,同外戚闹得天翻地覆。

不过,汉代的宦官毕竟是皇帝的政治工具,主要用来平衡同外戚、权臣的关系,没什么了不起。

以汉末三国的十常侍为例,他们的确实可以干涉朝政,但地位不稳,权力有限。

东汉对于宦官有制度上的限制,直到汉朝灭亡前的汉灵帝时代,十常侍才得以担任内庭外的工作。这就是东汉第一次大范围使用宦官。

尤其重要的是,十常侍并没有军权,政治实力主要依靠汉灵帝的信任。

汉少帝上台以后,十常侍就迅速丢掉权势。

在蹩脚的政治家何皇后和外戚何进掌握大权,十常侍就迅速完蛋。

何进要诛杀十常侍时,曹操曾说“只要一个监狱官吏就能收拾这群太监,根本无需派遣兵马”。

这是因为十常侍没有兵权,手中权力也不稳定,完全不堪一击。如果不是糊涂的何皇后,被十常侍的溜须拍马迷惑,直接可以秒杀这伙太监。

后来杀光盘踞朝政几十年的十常侍,也是毫不费力。

袁绍、曹操等人带几百士兵,冲入皇宫把大小太监全部杀光,连面白无须的也被当作太监误杀了。

其实,中国历史上太监问题最严重的朝代,是唐朝晚期。

唐朝建立之初,本来是对太监有着制度上的约束:为了防止历朝历代的宦官专权,唐太宗还下令,内侍省不得设置三品以上的官员,也就是说,一个太监最高只能当到四品,再往上就没有提拔的空间了。这一规定在太宗时期得到了严格落实。高宗在位期间和武则天当政期间,宦官的使用依旧被严格限制。武则天执政时期,宦官的职能仍旧是“阁门守御”、“内庭洒扫”。

唐玄宗时始胡搞,提高太监的等级,一度:宦官“黄衣以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

以唐玄宗宠信的高力士为例,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权倾天下。

另一个大太监杨思勖,最终受封骠骑大将军兼左骁卫大将军、虢国公。

唐玄宗开了不好的先例,从制度上造成了太监专权的隐患,让他们具有行力,还兼有兵权。

到了玄宗的儿子唐肃宗时期,就更离谱了。

唐肃宗对太监李辅国极为信任,甚至任命他为元帅府行军司马,直接掌握兵权和行政大权。

天下大事几乎全决定于李辅国,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肃宗。

虽然唐肃宗生前,李辅国倒是安分守己,随后就不同。唐肃宗死后,权倾一时的李辅国无论是否有这个愿望,也必须参加激烈权力斗争以自保。

李辅国利用手中的权力,诛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拥戴唐代宗李豫即位。话说回来,张皇后为了扶持自己的利益,拥戴越王李系上位,一旦成功也会毫不留情地杀死李辅国。

这种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李辅国也只是按照游戏规则而已。

从此后,唐朝的太监集团正式把持了朝政,甚至可以拥立和废除皇帝。

由此唐朝缺乏制度上对宦官集团的权力制约,形成了宦官掌握军政大权的特殊情况。

尤其重要的是,唐朝的宦官还把持了禁军,随时可能干掉皇帝。

这还是唐肃宗的弱智行为。安禄山反叛后,唐肃宗不信任任何将领,派出亲信太监作为监军。唐军主力的神策军在哥舒翰率领下,东进中原平叛。唐肃宗根本不相信哥舒翰,直接委派太监鱼朝恩为监军。

名义上只是监军,实际上鱼朝恩逐步控制了神策军的大权。

到了吐蕃大军攻破长安时,鱼朝恩直接独立指挥神策军来保护唐代宗,开启了宦官掌握禁军兵权的恶劣先例。

当时鱼朝恩已经是为所欲为,把持朝政了。好在唐代宗尚且聪明,趁着鱼朝恩轻敌大意的时候,联合宰相和禁军将领,用“偷袭”的方式杀了。

可惜,此时太监集团已经形成实力。

杀掉了鱼朝恩,唐代宗却无法夺回禁军兵权。最终就是,宦官成为了一个政治集团。

皇上信任太监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后代,没有传人,篡位的可能性较低。

然而,太监却可以抱团保护自己的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

到了唐朝晚期,太监集团已经可以随意废除皇帝,掌握全国兵权和行力。

太监集团实力过强,导致皇帝多次夺权的行动都宣告失败。宦官专权问题愈演愈烈,直到唐朝灭亡。

一般认为,藩镇割据并不是唐朝灭亡的唯一原因,宦官架空皇帝才是根本原因。

好在除了唐朝以外,其他朝代没有出现过这么严重的情况。

明朝的秉笔太监貌似很牛逼,其实没有任何实权,仅仅是皇帝的代理人而已。

再说通俗点,秉笔太监只是皇帝的秘书。皇帝如果不放权,秘书就算是个屁,并没有任何实权。

所以明朝的大太监,无论是刘瑾、冯保、还是魏忠贤,都被皇帝一句话弄死。

魏忠贤身居高位多年,也绝对斗不过17岁的崇祯。

实际上,秉笔太监是皇帝和内阁大臣的缓冲器。明朝政治制度是内阁制,政务是内阁处理,皇帝只是进行最终决策。

内阁和皇帝的决策存在矛盾甚至冲突,缺少缓冲的话很容易造成严重的政治对立。

秉笔太监就是缓冲层,真正闹大了就让秉笔太监背黑锅即可。

所以, 明朝从开始到最后,太监同中央核心权力都没有什么关系。

再说通俗点,明朝的太监就是为皇上背黑锅的。

又是一个死太监!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2020丨六百年前,大明为何迁都北京?

(脚本撰写:易舜 视频统筹:刘芳源)

本期提要

明初定都

明初以南京为都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1356年,朱元璋攻占元朝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从此,应天府成为朱元璋的根据地,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了都城。不过,南京偏居东南,之前定都于此的也都是偏安一隅的朝廷——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朱元璋也深感宫城“前昂低洼,形势不称”,所以他一直在寻求定都于别处的可能性。

但是,“北京”开封很快从朱元璋视野淡出,他也没有像他所承诺的那样在南北两京间“春秋巡守”,因为他的眼光盯上了自己的家乡——临濠府(今安徽凤阳)。

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子朱标巡视西安,回南京后“献陕西地图……上言经略、建都事”,则西安曾一度进入朱元璋定都的考虑范围。

《永乐大典》影印本书影

北京进入迁都视野

然而,1399—1402年的靖难之役,使原本沉寂的定都问题再度浮起。分封于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在1402年攻占南京,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对朱棣而言,北京是自己的龙兴之地。因此,登上皇位后的第二个月,朱棣就命令免征北平三年税粮。

永乐元年(1403),礼部尚书李至刚投朱棣所好,请求改北平为北京。随即,在北京设立北京行部,设尚书、侍郎,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司,俨然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央政府。

朱棣还命令从山西移民北京,由政府向移民提供耕牛、农具及种子,免征五年税粮。

1409年,朱棣登基后第一次回到北京。皇帝出行,随行所带大批官员先后被任命为行在各部的长官。这意味着朱棣随身带着一个移动版的中央政府,并以之作为行政中枢,而随太子监国于南京的六部反而清静无事。

为了配合迁都北京,朱棣在1411年派工部尚书宋礼疏通了山东济宁到临清的会通河,1415年派平江伯陈瑄开凿了淮安府附近的清江浦,确保南北大运河的漕运贯通。漕运畅通后,粮食北运数量从最初的200万石,增加到后来的500万石。

朱棣在1409—1410年第一次北巡,1413—1416年再度北巡,1417年第三次北巡,从此没有再回过南京。1409年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开始营建明长陵,1416年开始营建紫禁城,都表明朱棣迁都心愿已决。

因此,在正式迁都前,北京实际上已超越南京成为明朝政治中心。永乐十六年(1418)始,全国各个布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的官吏更是直接去北京朝觐皇帝,不再来南京了。1420年正式迁都的诏书,不过是对北京作为都城的合法性的一次正式认定而已。

明宣宗敕谕文武群臣等

紫禁庄严

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北京营建终于落下帷幕,包括紫禁城、皇太孙宫、东安门外的十王府在内共计8350间殿台楼阁巍然矗立。

次年正月初一日,朱棣在紫禁城的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九夷八蛮,莫不来廷,山呼之声,远迩欢动”。由于北京密迩长城,因此朱棣迁都也被后人形容为“天子狩边”。

然而,在朱棣的帝国想象中,北京不是边陲,而是地理空间的“天下之中”,因为他心目中的天下不仅南括安南,也要北控大漠。

事实上,朱棣迁都北京,更有利于明朝的长治久安。政治上,统治中心由局于东南一隅的南京迁到北京,加强了对东北、西北的实际控制。

军事上,以北京为都城,确保了明王朝能动员更多的兵力来应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在正式定都北京后,北京军事性的“所”达到435个,约占全国的25%—30%,军士总人数达25万人。

在经济上,随着北京官民及北境守军人数激增,除了要继续依赖来自漕运的供应外,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得到加强,像北直隶地区在十五世纪中期开始的水稻种植推广就是一个例证。

据学者估计,到15世纪初期,北京人口可能已超过200万,且商业发达,皇城四周与钟鼓楼都盖有大量商铺出租。运河沿途的商业也因漕运而被带动起来。

1422年,山东巡按御史陈济报告说,淮安、济宁、临清、德州等商贩往来之地“四方百货倍于往时”。因此,尽管在经济上仍然要依赖江南,但迁都北京也有利于缩小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在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洪熙皇帝朱高炽于洪熙元年(1425)三月决定回迁南京,改北京为行在。他的孙子宣德皇帝朱瞻基在1425年六月即位后,既不违背祖父的意志回迁南京,也不改变父亲回迁南京的决定,而是仍以南京为都城,但事实上的决策中心却又是在行在北京。

这种略显离奇的状况,到正统年间才告结束。正统五年(1440)二月,之前在1421年被烧毁的紫禁城三大殿重建工程启动。

正统六年(1441)十一月初一日,十五岁的正统皇帝朱祁镇在修缮一新的奉天殿上接受群臣朝贺,下诏此后不再称北京为行在,而是在南京各衙门印信上加“南京”二字,从而最终确定了明朝以北京为京师、以南京为陪都的两京格局。至此,四十多年间摇摆于南、北二京的明初迁都与定都问题,尘埃落定。

(本栏目总撰稿为卜宪群,本期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陈时龙)

大事记

公元1420年

诏告天下迁都北京,召南京留守的皇太子朱高炽、皇太孙朱瞻基至北京。

公元1422年

朱棣北征,击败蒙古鞑靼部的阿鲁台以及兀良哈部。

公元1423年

朱棣北征,在得知阿鲁台已被蒙古瓦剌部击败后驻师不进。

公元1424年

朱棣北征,病逝于榆木川(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境内),太子朱高炽即位,释建文朝殉难诸臣家属为奴者为民,停止下西洋的活动。

公元1425年

三月,下诏还都南京,以北京为行在,设北京行部;五月,仁宗朱高炽猝死;六月,皇太子朱瞻基自南京回到北京,即皇帝位。

公元1426年

汉王朱高煦在山东乐安州举兵反叛,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很快平定叛乱。

公元1428年

朱瞻基立长子朱祁镇为皇太子,废皇后胡氏,改立皇贵妃孙氏为后。

匈牙利也有黄金诏书?看金玺诏书如何让王权旁落——匈牙利简史10

说起历史上的黄金诏书/金玺诏书,咱们就想到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颁布的那份金玺诏书,成为了德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私法”,也加速了帝国内部的瓦解和。而鲜为人知的是,匈牙利王国也曾颁布过一份黄金诏书,从此使匈牙利走向了衰落......

12-13世纪正是匈牙利国家内部发生深远变化的时期,更准确来说就是匈牙利王国正在由盛转衰

经过此前数位国王的努力,匈牙利王国封建化完成,国家稳步发展,但12世纪后期的一系列王位争夺,使得这个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开始由盛转衰

而匈牙利王国衰落的标志,正是1222年颁布的黄金诏书!由此,匈牙利王国开始走向衰落,最终沦落为“任人宰割”的命运

那么这个金玺诏书到底是啥?为何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本期咱们聚焦匈牙利王国的黄金诏书/金玺诏书,看一看匈牙利的金玺诏书如何让王权旁落,走向衰败

金玺诏书

其实所谓的“金玺诏书”,也被翻译成是“黄金诏书”,英文名叫Golden Bull,倒不是说这份诏书全身裹金,仅仅是书写在羊皮上并盖有金印的文书

事实上在中世纪,很多欧洲国家广泛使用的书写材质都是羊皮纸,不但能长久保存,并且取材也不麻烦

羊皮纸

所以真正担得上是“黄金”二字的其实是上面的金印,它代表了匈牙利的王权,而诏书的内容,则是将王权散落至封建贵族,才导致了匈牙利王国的衰落

公元1222年,在匈牙利国内封建贵族的强迫下,时任匈牙利国王的安德拉什二世颁布了著名的黄金诏书,虽然今天诏书原件已经全部散失,但根据记载,咱们今天大致可以确定诏书的内容:

黄金诏书全文31条,其内容大致为:确认贵族领地为其世袭财产,豁免贵族和教会的赋税,州以下官吏由当地贵族遴选,贵族可以不去国界以外作战;国王每年必须召开一次国会,贵族均可自由参加;国王如不履行自己的诺言,贵族有权反抗,而不受惩处......

总而言之,这份诏书在法理上承认了中小贵族的利益,但也就因而削弱了王权,尤其是中央集权,整个国家陷入了内部封建贵族“割据”的状态

虽然诏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被压迫阶级,比如允许农民以实物代替现金缴纳教会什一税、铸造含银成分较高的货币以及约束州官们的为非作歹等。但根本上来说,黄金诏书还是加剧了匈牙利的封建无政府状态

所以金玺诏书的本质就是赋予匈牙利国内封建贵族以各种特权,最终加剧王权衰微、大权旁落、国家混乱

王位之争

而黄金诏书的出现又是以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匈牙利王位的争夺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封建贵族们正是趁着王族内讧之际才崛起发家

表面上,匈牙利的王位争夺只不过是12世纪发生过的多次王族内斗的重演(详情参见由盛转衰,12世纪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的发展——匈牙利简史9)

但实际上当匈牙利贝拉三世去世后,伊姆雷和安德拉斯(也翻译成安德拉什)两兄弟的王位争夺,是在权力鼎盛阶段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一手控制匈牙利内政外交之下发生的

贝拉三世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王位之争不仅仅是匈牙利王族内部矛盾,更是外部势力渗入、干涉匈牙利政治的结果!

上期咱们讲过匈牙利由盛转衰的两大原因:即罗马教廷和拜占庭帝国。罗马教廷控制匈牙利教会势力;而拜占庭则拉拢了匈牙利世俗封建主

教皇英诺森三世

在当时的情况下,两方共同争夺匈牙利。随着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的皇帝曼努埃尔一世的去世,最终罗马教廷取得了对匈牙利的控制

曼努埃尔一世

最终在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安排”下,安德拉斯继承贝拉三世的王位,成为了新一代匈牙利国王,即安德拉斯二世

表面上匈牙利的王位之争结束了,但其实匈牙利封建化以来一直致力于建立的以城堡为中心的州治制度彻底崩溃了

换句话说,就是国家官员不再全盘听命于国王,而是当地封建贵族;而理论上控制全国的国王最后实际控制区域只留下王都周边的一小块地方,跟东周衰落的周天子是一样的悲惨

早在11世纪匈牙利就出现了所谓“封建采邑”的概念,伴随后来匈牙利王位争夺的加剧,历代匈牙利国王需要得到地方贵族势力或外国势力的支持才能登基做王,于是乎给封建领主的封建采邑日渐变大

所以封建采邑越来越频繁,面积也越来越大,而匈牙利总国土是不变的,给地方封建主越多,国王自己的就越少,更加加剧了地方势力的做大跟中央的暗弱

最终在伊姆雷和安德拉斯争位期间,这种矛盾达到了总爆发,从此匈牙利国内各州境内国王和领主的土地对比彻底失衡,国王失去了对地方行政、军事、经济的影响,最终完全破坏了州治制度

于是乎,因为王位争夺,匈牙利国家从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了像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那样松散不堪的联盟形式,黄金诏书的颁布也就水到渠成...

国王自救

这种政治经济上的失衡,匈牙利国王最先察觉,于是做了一系列于事无补的补救措施:

首先,国王力图弥补因国内土地面积减少而造成的国库收入减少,毕竟政治、军事那都得靠经济支撑,土地可以少,但税收不能跌

安德拉斯二世

而在土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还想保持国库收入的不变,那就只能加大征税喽。同时国王的对外战争和奢靡生活加大了消费支出,让备受压迫的农民阶层更加负担沉重

这时国王就觉得以货币税收代替实物赋税。大家别看小小的改变,在中国历史上货币地租的影响几乎可以改变整个国家底层结构,而货币税收就得有货币呀

所以国王就又开始铸币,而因为这是国王的措施,所以当时铸币的专权掌握在国王手中,而流通的货币经过市场又流回国王,所以国王单凭货币这一项就取回了对国内经济的控制权

事实上根据今天的资料,当时的国王安德拉斯二世还不断更换货币,减少含银量,弥补了亏空,当然沉重的负担最终仍然转嫁到了农民的头上

此外,为了更多攫取经济,国王还把关卡税收和食盐的专卖权租给犹太人或穆斯林,国王又狠狠赚了一笔,只不过老百姓在这些狡猾商人的盘剥下,更加民怨沸腾

最终国王的自救完成了经济的收益,但却彻底失去了民心,封建领主们振臂一呼,起义、叛乱就成为了可能的事件,由此带来匈牙利的危机

矛盾

封建采邑的增加,让各地封建大领主势力增强,加上领主之间的兼并,最终匈牙利国内形成了几个超级大领主,和一批跟随的中小领主

这些人拉帮结派,俨然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加上当时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的煽风点火,王族跟贵族间的矛盾加大

公元1213年,一些封建贵族趁着国王安德拉斯二世在进行哈里奇作战的时候,突袭王室,王族势力大受打击,一批忠于王族的骑士和封建主也被杀戮

当时情况惨烈到连王后本人都惨遭杀戮,所以根据此事件,在19世纪剧作家卡托纳笔下,创作了著名的《班克督军》

而事后国王虽然也杀掉了州督泄愤,但其余参加行动的贵族们并未收到任何惩罚,国王也无力对其下手,王权已经旁落!

公元1217年,在罗马教皇的多次催促下,安德拉斯二世国王最终率军参加了新一轮东征,国王战而无功,事后被授予“耶路撒冷国王”的荣誉称号

东征

待等回国,国内贵族们更是无法无天,最终重压之下,匈牙利人开展了反对国王的运动,随着国内混乱程度加剧,匈牙利国王不得不被迫颁布了黄金诏书

衰落

于是乎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1222年匈牙利国内叛乱,在封建贵族们的强迫压力之下,国王安德拉斯二世不得不签署了著名的匈牙利黄金诏书/金玺诏书

安德拉斯二世和手中的黄金诏书

这份“黄金诏书”虽说是匈牙利衰落的开始,但本身也尽可能挽救了国王的势力,也就是诏书本能更糟糕,但在斡旋之下变得稍好一点

诏书主要代表了小贵族的利益,之所以不再继续偏袒大贵族,就是国王跟封建主们“讨价还价”换来的

所以诏书本质上也反映了一些被压迫阶级的利益,在丧失王权的同时,尽可能约束了为非作歹的地方豪强势力

所以这份诏书诚然是导致匈牙利王国衰落的原因之一,但在当时的历史局限性之下,能做到这种份上,实属不易

而今天的我们,不再关注黄金诏书背后的诸多酸楚,只是简单盖棺定论其为“亡国之音”,多少还是有失公允。

而今天黄金诏书早就不知所踪,只留下那段来自历史的无奈感叹:“无论今日或来日,永远有权集体或个人反对和违抗吾人及后代而不受惩处”......

那么黄金诏书/金玺诏书后的匈牙利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匈牙利的衰落为何引来了蒙古人的入侵?匈牙利国家还能迎来“中兴”吗?

欢迎持续关注本系列,敬请期待下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