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石辟邪的由来(石辟邪)

发布时间:2024-04-20 09:15:54作者:万物皆甜来源:网友整理

石辟邪的由来(石辟邪)

本文目录一览:

【国宝品鉴】石辟邪

石辟邪,东汉,长150厘米,高130厘米, 1978年河南省许昌市榆林出土。

石辟邪

许昌榆林发现的东汉石辟邪系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呈站立状,昂首挺胸,瞪目张口、头部有两耳,腮部突出,腹部紧收,腿部肌肉隆起,四肢和尾巴置于长方形板座上,尾部下垂作为支撑,整体造型雄健豪迈。

石辟邪正面

目前发现的辟邪雕刻中,最早的应属东汉晚期的安帝至桓帝时期的辟邪,其整体呈“S”型或“L”型。多数无角、藏舌,或有翼或无翼,有翼的一般分作3-4翎,平直后展,胸部多呈外凸的姿态。

从许昌榆林出土的石辟邪的整体造型和细部结构特征来看,整体感觉简练粗犷、古拙厚重。雕刻技法上以圆雕为主,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运用了浮雕、线刻等技法,点、线、面结合天衣无缝,整个形象浑厚凝重,神气十足,极具张力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一个陵墓前威赫无比,不可一世的强者形象。

比较研究

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发现有玉辟邪,1966年在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中发现的玉辟邪,高2.5厘米,长5.8厘米,通体圆雕,仰首挺胸,目视前方,张口露齿,头顶中部雕有一角,颔下胡须,腹两侧有翼,长尾垂于地下。表面有原玉璞皮质色。

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出土玉辟邪

1978年,陕西宝鸡一座东汉墓中也出土有一件玉辟邪,高18.5厘米,长18厘米,形式与上述两件基本相似,背上有圆筒形插座,插座、首和身躯阴刻有圆圈纹、短平行线纹等纹饰。

陕西宝鸡东汉墓出土玉辟邪

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前,也见有辟邪神兽雕刻。南阳宗资墓前有石辟邪、天禄一对,均高165厘米,一尊长220厘米,另一尊长235厘米,石灰岩雕成,基本完整,现存南阳汉画馆。石兽昂首挺胸,引颈张口,怒目圆睁,突骨暴筋,两肩有翼,后有长尾卷盘于臀部。下腹部的肋骨根根突起,翅膀羽毛整齐排列。两胁生有针髭,胸部上饰半环形弦纹,胸下用阴线刻有片片相叠的鳞甲、下腹疾收。两石兽的嘴和四肢有残缺,胸前也残留有长舌的痕迹。膊上有铭,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宗资任职于东汉桓帝时,卒于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故知其墓前石兽当刻于公元166年左右。

河南南阳宗资墓前石辟邪

南朝萧齐时期陵墓前的石辟邪,以景帝修安陵的为代表,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胡桥乡仙塘。西侧者身长2.9米,高2.42米。颈长胸凸,腰细而耸,整体呈“S”形,双目圆睁,昂首张口,头顶独角,角上缀满鳍纹,鼻短而平,双膊生翼,翼面雕饰复杂,前端以漩涡纹连接后面的长翎,鳍甲纹上雕刻一朵六瓣莲花纹。脊柱雕刻成连缀的串珠状,节节凸起。身躯较长,颈部上端略细,腹部收缩,使胸部和臀部显得愈加丰满,尾部自然卷曲下垂至底座,全身饰有蔓草纹。繁缛的装饰风格成为这件作品的重要特色。强调了行进中腿部关节运动的刻画,也强化了动势。这件辟邪造型基本上沿用了东汉时期的图式,但强化了“S”形的结构,并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其身躯的扭动。

南朝萧齐时期景帝修安陵前石辟邪

萧梁时期的石辟邪风格一如南齐,突出宏伟豪迈的气势,以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前石兽为代表,位于今南京市尧化门外东上花林村。兽高3.5米,长3.8米,体形肥硕强健,昂首朝天,张口垂舌,颈短而粗,头身之间弧形线极有张力。肩两侧亦有翼,为七翎,毛羽均以线刻图案化表现,胸前还饰有以阴刻线条表示的鬣毛,卷曲如蔓,舒展流畅。整体上看,这件石兽身躯庞大,肥硕丰满,圆中带方,气势宏大,具有威严豪迈、气吞山河的气概。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前石兽

从我们目前发现的陵墓前的石兽雕刻来看,在各时代造型上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的造型系统和渊源,但无论如何,这些差异均可说明当时石兽造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陵墓前石兽雕塑是中国雕塑艺术中的瑰宝和佼佼者。它体现了一种生机盎然,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时代精神面貌,它凝聚了历代中国人的现实意愿及审美创造力,其造型特点和雕刻技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其造型的不同和体量的大小,也与墓主人的身份、地区等有密切的关系。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功能和象征,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

贾璞,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1999年到河南博物院工作,现为河南博物院研究部编辑,致力于汉唐考古与博物馆学等领域研究。

【国宝品鉴】石辟邪

石辟邪,东汉,长150厘米,高130厘米, 1978年河南省许昌市榆林出土。

石辟邪

许昌榆林发现的东汉石辟邪系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呈站立状,昂首挺胸,瞪目张口、头部有两耳,腮部突出,腹部紧收,腿部肌肉隆起,四肢和尾巴置于长方形板座上,尾部下垂作为支撑,整体造型雄健豪迈。

石辟邪正面

目前发现的辟邪雕刻中,最早的应属东汉晚期的安帝至桓帝时期的辟邪,其整体呈“S”型或“L”型。多数无角、藏舌,或有翼或无翼,有翼的一般分作3-4翎,平直后展,胸部多呈外凸的姿态。

从许昌榆林出土的石辟邪的整体造型和细部结构特征来看,整体感觉简练粗犷、古拙厚重。雕刻技法上以圆雕为主,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运用了浮雕、线刻等技法,点、线、面结合天衣无缝,整个形象浑厚凝重,神气十足,极具张力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一个陵墓前威赫无比,不可一世的强者形象。

比较研究

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发现有玉辟邪,1966年在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中发现的玉辟邪,高2.5厘米,长5.8厘米,通体圆雕,仰首挺胸,目视前方,张口露齿,头顶中部雕有一角,颔下胡须,腹两侧有翼,长尾垂于地下。表面有原玉璞皮质色。

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出土玉辟邪

1978年,陕西宝鸡一座东汉墓中也出土有一件玉辟邪,高18.5厘米,长18厘米,形式与上述两件基本相似,背上有圆筒形插座,插座、首和身躯阴刻有圆圈纹、短平行线纹等纹饰。

陕西宝鸡东汉墓出土玉辟邪

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前,也见有辟邪神兽雕刻。南阳宗资墓前有石辟邪、天禄一对,均高165厘米,一尊长220厘米,另一尊长235厘米,石灰岩雕成,基本完整,现存南阳汉画馆。石兽昂首挺胸,引颈张口,怒目圆睁,突骨暴筋,两肩有翼,后有长尾卷盘于臀部。下腹部的肋骨根根突起,翅膀羽毛整齐排列。两胁生有针髭,胸部上饰半环形弦纹,胸下用阴线刻有片片相叠的鳞甲、下腹疾收。两石兽的嘴和四肢有残缺,胸前也残留有长舌的痕迹。膊上有铭,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宗资任职于东汉桓帝时,卒于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故知其墓前石兽当刻于公元166年左右。

河南南阳宗资墓前石辟邪

南朝萧齐时期陵墓前的石辟邪,以景帝修安陵的为代表,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胡桥乡仙塘。西侧者身长2.9米,高2.42米。颈长胸凸,腰细而耸,整体呈“S”形,双目圆睁,昂首张口,头顶独角,角上缀满鳍纹,鼻短而平,双膊生翼,翼面雕饰复杂,前端以漩涡纹连接后面的长翎,鳍甲纹上雕刻一朵六瓣莲花纹。脊柱雕刻成连缀的串珠状,节节凸起。身躯较长,颈部上端略细,腹部收缩,使胸部和臀部显得愈加丰满,尾部自然卷曲下垂至底座,全身饰有蔓草纹。繁缛的装饰风格成为这件作品的重要特色。强调了行进中腿部关节运动的刻画,也强化了动势。这件辟邪造型基本上沿用了东汉时期的图式,但强化了“S”形的结构,并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其身躯的扭动。

南朝萧齐时期景帝修安陵前石辟邪

萧梁时期的石辟邪风格一如南齐,突出宏伟豪迈的气势,以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前石兽为代表,位于今南京市尧化门外东上花林村。兽高3.5米,长3.8米,体形肥硕强健,昂首朝天,张口垂舌,颈短而粗,头身之间弧形线极有张力。肩两侧亦有翼,为七翎,毛羽均以线刻图案化表现,胸前还饰有以阴刻线条表示的鬣毛,卷曲如蔓,舒展流畅。整体上看,这件石兽身躯庞大,肥硕丰满,圆中带方,气势宏大,具有威严豪迈、气吞山河的气概。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前石兽

从我们目前发现的陵墓前的石兽雕刻来看,在各时代造型上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的造型系统和渊源,但无论如何,这些差异均可说明当时石兽造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陵墓前石兽雕塑是中国雕塑艺术中的瑰宝和佼佼者。它体现了一种生机盎然,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时代精神面貌,它凝聚了历代中国人的现实意愿及审美创造力,其造型特点和雕刻技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其造型的不同和体量的大小,也与墓主人的身份、地区等有密切的关系。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功能和象征,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

贾璞,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1999年到河南博物院工作,现为河南博物院研究部编辑,致力于汉唐考古与博物馆学等领域研究。

【国宝品鉴】石辟邪

石辟邪,东汉,长150厘米,高130厘米, 1978年河南省许昌市榆林出土。

石辟邪

许昌榆林发现的东汉石辟邪系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呈站立状,昂首挺胸,瞪目张口、头部有两耳,腮部突出,腹部紧收,腿部肌肉隆起,四肢和尾巴置于长方形板座上,尾部下垂作为支撑,整体造型雄健豪迈。

石辟邪正面

目前发现的辟邪雕刻中,最早的应属东汉晚期的安帝至桓帝时期的辟邪,其整体呈“S”型或“L”型。多数无角、藏舌,或有翼或无翼,有翼的一般分作3-4翎,平直后展,胸部多呈外凸的姿态。

从许昌榆林出土的石辟邪的整体造型和细部结构特征来看,整体感觉简练粗犷、古拙厚重。雕刻技法上以圆雕为主,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运用了浮雕、线刻等技法,点、线、面结合天衣无缝,整个形象浑厚凝重,神气十足,极具张力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一个陵墓前威赫无比,不可一世的强者形象。

比较研究

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发现有玉辟邪,1966年在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中发现的玉辟邪,高2.5厘米,长5.8厘米,通体圆雕,仰首挺胸,目视前方,张口露齿,头顶中部雕有一角,颔下胡须,腹两侧有翼,长尾垂于地下。表面有原玉璞皮质色。

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出土玉辟邪

1978年,陕西宝鸡一座东汉墓中也出土有一件玉辟邪,高18.5厘米,长18厘米,形式与上述两件基本相似,背上有圆筒形插座,插座、首和身躯阴刻有圆圈纹、短平行线纹等纹饰。

陕西宝鸡东汉墓出土玉辟邪

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前,也见有辟邪神兽雕刻。南阳宗资墓前有石辟邪、天禄一对,均高165厘米,一尊长220厘米,另一尊长235厘米,石灰岩雕成,基本完整,现存南阳汉画馆。石兽昂首挺胸,引颈张口,怒目圆睁,突骨暴筋,两肩有翼,后有长尾卷盘于臀部。下腹部的肋骨根根突起,翅膀羽毛整齐排列。两胁生有针髭,胸部上饰半环形弦纹,胸下用阴线刻有片片相叠的鳞甲、下腹疾收。两石兽的嘴和四肢有残缺,胸前也残留有长舌的痕迹。膊上有铭,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宗资任职于东汉桓帝时,卒于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故知其墓前石兽当刻于公元166年左右。

河南南阳宗资墓前石辟邪

南朝萧齐时期陵墓前的石辟邪,以景帝修安陵的为代表,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胡桥乡仙塘。西侧者身长2.9米,高2.42米。颈长胸凸,腰细而耸,整体呈“S”形,双目圆睁,昂首张口,头顶独角,角上缀满鳍纹,鼻短而平,双膊生翼,翼面雕饰复杂,前端以漩涡纹连接后面的长翎,鳍甲纹上雕刻一朵六瓣莲花纹。脊柱雕刻成连缀的串珠状,节节凸起。身躯较长,颈部上端略细,腹部收缩,使胸部和臀部显得愈加丰满,尾部自然卷曲下垂至底座,全身饰有蔓草纹。繁缛的装饰风格成为这件作品的重要特色。强调了行进中腿部关节运动的刻画,也强化了动势。这件辟邪造型基本上沿用了东汉时期的图式,但强化了“S”形的结构,并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其身躯的扭动。

南朝萧齐时期景帝修安陵前石辟邪

萧梁时期的石辟邪风格一如南齐,突出宏伟豪迈的气势,以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前石兽为代表,位于今南京市尧化门外东上花林村。兽高3.5米,长3.8米,体形肥硕强健,昂首朝天,张口垂舌,颈短而粗,头身之间弧形线极有张力。肩两侧亦有翼,为七翎,毛羽均以线刻图案化表现,胸前还饰有以阴刻线条表示的鬣毛,卷曲如蔓,舒展流畅。整体上看,这件石兽身躯庞大,肥硕丰满,圆中带方,气势宏大,具有威严豪迈、气吞山河的气概。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前石兽

从我们目前发现的陵墓前的石兽雕刻来看,在各时代造型上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的造型系统和渊源,但无论如何,这些差异均可说明当时石兽造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陵墓前石兽雕塑是中国雕塑艺术中的瑰宝和佼佼者。它体现了一种生机盎然,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时代精神面貌,它凝聚了历代中国人的现实意愿及审美创造力,其造型特点和雕刻技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其造型的不同和体量的大小,也与墓主人的身份、地区等有密切的关系。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功能和象征,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

贾璞,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1999年到河南博物院工作,现为河南博物院研究部编辑,致力于汉唐考古与博物馆学等领域研究。

【国宝品鉴】石辟邪

石辟邪,东汉,长150厘米,高130厘米, 1978年河南省许昌市榆林出土。

石辟邪

许昌榆林发现的东汉石辟邪系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呈站立状,昂首挺胸,瞪目张口、头部有两耳,腮部突出,腹部紧收,腿部肌肉隆起,四肢和尾巴置于长方形板座上,尾部下垂作为支撑,整体造型雄健豪迈。

石辟邪正面

目前发现的辟邪雕刻中,最早的应属东汉晚期的安帝至桓帝时期的辟邪,其整体呈“S”型或“L”型。多数无角、藏舌,或有翼或无翼,有翼的一般分作3-4翎,平直后展,胸部多呈外凸的姿态。

从许昌榆林出土的石辟邪的整体造型和细部结构特征来看,整体感觉简练粗犷、古拙厚重。雕刻技法上以圆雕为主,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运用了浮雕、线刻等技法,点、线、面结合天衣无缝,整个形象浑厚凝重,神气十足,极具张力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一个陵墓前威赫无比,不可一世的强者形象。

比较研究

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发现有玉辟邪,1966年在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中发现的玉辟邪,高2.5厘米,长5.8厘米,通体圆雕,仰首挺胸,目视前方,张口露齿,头顶中部雕有一角,颔下胡须,腹两侧有翼,长尾垂于地下。表面有原玉璞皮质色。

陕西咸阳西汉渭陵遗址出土玉辟邪

1978年,陕西宝鸡一座东汉墓中也出土有一件玉辟邪,高18.5厘米,长18厘米,形式与上述两件基本相似,背上有圆筒形插座,插座、首和身躯阴刻有圆圈纹、短平行线纹等纹饰。

陕西宝鸡东汉墓出土玉辟邪

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前,也见有辟邪神兽雕刻。南阳宗资墓前有石辟邪、天禄一对,均高165厘米,一尊长220厘米,另一尊长235厘米,石灰岩雕成,基本完整,现存南阳汉画馆。石兽昂首挺胸,引颈张口,怒目圆睁,突骨暴筋,两肩有翼,后有长尾卷盘于臀部。下腹部的肋骨根根突起,翅膀羽毛整齐排列。两胁生有针髭,胸部上饰半环形弦纹,胸下用阴线刻有片片相叠的鳞甲、下腹疾收。两石兽的嘴和四肢有残缺,胸前也残留有长舌的痕迹。膊上有铭,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宗资任职于东汉桓帝时,卒于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故知其墓前石兽当刻于公元166年左右。

河南南阳宗资墓前石辟邪

南朝萧齐时期陵墓前的石辟邪,以景帝修安陵的为代表,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胡桥乡仙塘。西侧者身长2.9米,高2.42米。颈长胸凸,腰细而耸,整体呈“S”形,双目圆睁,昂首张口,头顶独角,角上缀满鳍纹,鼻短而平,双膊生翼,翼面雕饰复杂,前端以漩涡纹连接后面的长翎,鳍甲纹上雕刻一朵六瓣莲花纹。脊柱雕刻成连缀的串珠状,节节凸起。身躯较长,颈部上端略细,腹部收缩,使胸部和臀部显得愈加丰满,尾部自然卷曲下垂至底座,全身饰有蔓草纹。繁缛的装饰风格成为这件作品的重要特色。强调了行进中腿部关节运动的刻画,也强化了动势。这件辟邪造型基本上沿用了东汉时期的图式,但强化了“S”形的结构,并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其身躯的扭动。

南朝萧齐时期景帝修安陵前石辟邪

萧梁时期的石辟邪风格一如南齐,突出宏伟豪迈的气势,以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前石兽为代表,位于今南京市尧化门外东上花林村。兽高3.5米,长3.8米,体形肥硕强健,昂首朝天,张口垂舌,颈短而粗,头身之间弧形线极有张力。肩两侧亦有翼,为七翎,毛羽均以线刻图案化表现,胸前还饰有以阴刻线条表示的鬣毛,卷曲如蔓,舒展流畅。整体上看,这件石兽身躯庞大,肥硕丰满,圆中带方,气势宏大,具有威严豪迈、气吞山河的气概。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前石兽

从我们目前发现的陵墓前的石兽雕刻来看,在各时代造型上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的造型系统和渊源,但无论如何,这些差异均可说明当时石兽造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陵墓前石兽雕塑是中国雕塑艺术中的瑰宝和佼佼者。它体现了一种生机盎然,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时代精神面貌,它凝聚了历代中国人的现实意愿及审美创造力,其造型特点和雕刻技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其造型的不同和体量的大小,也与墓主人的身份、地区等有密切的关系。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功能和象征,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

贾璞,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1999年到河南博物院工作,现为河南博物院研究部编辑,致力于汉唐考古与博物馆学等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