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农历二十四节气歌诀秋处露初寒霜降是什么讲法(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发布时间:2024-04-19 15:20:29作者:孤僻成性来源:用户分享

农历二十四节气歌诀秋处露初寒霜降是什么讲法(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本文目录一览:

“二十四节气歌”其实有八句,您唱全了吗?

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时节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所以霜降刚过,秋裤还会远吗?)

一谈起节气,就不得不提到那首小学学习的,至今小伙伴们还耳熟能详的节气歌。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二十四节气歌》

短短二十八个字,不仅记载着寒来暑往,还体现出一年的气温升降、降水丰寡。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首耳熟能详的节气歌,他们只“唱”了一半。相较于朗朗上口的前半段,节气歌的后半段鲜为人知。

节气歌的后半段究竟说了什么?五千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准确的判断出二十四个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不要着急,先让我们站在古人仰望星空的视角,一同领略老祖宗与天地万物感应的智慧,答案就在其中。

Part. 1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无关诗意,而感天意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必须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中华民族作为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之一,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追溯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便可体悟古人仰望星空这一朴素举止所蕴含的精神意蕴。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的位置变化来制定,即一年中斗转星移,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示意图,依次为摇光(Alkaid),开阳(Mizar),玉衡(Alioth),天权(Megrez),天玑(Phecda),天璇(Merak),天枢(Dubhe)(图片来源:NASA)

此外,古人也将洞悉到的自然奥秘凝练在历代相传的历法之中。所谓历法,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制订出计量时间的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就将二十四节气订为一种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源于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它的诞生与我国农耕文化息息相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中“应天地之运,顺四时之气”的生存智慧。《齐民要术》有言:“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里的“天时”,是指太阳的活动,它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人通过二十四节气能够清楚地了解一年中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把握农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比如清明之际,万物洁净清嘉而生机抒发,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而芒种亦有“忙种”之意,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农民们要采收留种,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

齐白石《农耕图》(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二十四节气中的“两分、两至” —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最早是通过我国周朝和春秋时期的“土圭”测影法来测定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土圭建筑,现仍保管在河南省登封县的告成镇。

由于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变化,土圭测影利用直立的杆子,通过观察其正午时影子的长短来判断节气。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杆子的影子最短,这一天就定为夏至;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子的影子最长,这一天就定为冬至。春分和秋分的影子长短相同,都是两至时影子长度之和的二分之一。

土圭模型图(左图)和土圭测影原理说明图(右图)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即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环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上移动的度数来划分。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将整个轨道划分为24份,每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达到的位置。一年之中,每两个节气之间相隔15天,二十四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按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标准推算,每个月都会有两个节气。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运动,而阳历(又称公历)是根据太阳的位置变化所制定的历法,因此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

说到这,便可向大伙儿公布节气歌的后四句:“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后四句说的就是上半年的节气多集中于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附近,下半年则多集中于八日和二十三日前后,节气在公历中的时间相对固定,最多相差不超过一两天。节气歌的前四句一一细数这些充满诗意的节气名称,后四句直白明了地道出了节气们的“生辰八字”,雅俗一体,实乃中国历史文化精神中的一脉清音。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二十四个节气是古人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星辰的感知,它具有鲜活的时空感,穿越千年向我们娓娓道来四时更替的自然秩序。

Part. 2

立秋非“秋”,白露不“白”

小寒胜大寒,节气有偏差?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靠天吃饭”的农耕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节气歌短小凝练,若对它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往往容易贻笑大方。在此不妨与大家分享几条关于节气的“冷知识”,在了解其中趣味的同时,还可以一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庸含蓄之实。

立秋非“秋”:立秋到了,但不代表着酷暑夏日结束,凉爽秋日就此到来。通常人们口中所说的秋天,更指向于气候季节上的秋天。而气候季节上的秋天的划分根据是“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要从22℃以上稳定降到22℃以下,才算是真正的秋天时节。我国幅员辽阔,立秋之际除了我国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外,大部分地区温度仍然较高,南方更要面临“秋老虎”的袭击。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温度都下降至秋天的标准,立秋也早已过去多日了。正因为“入秋”的不同步,才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姗姗来迟。

2020年全国入秋进程图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白露不“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之后,暑气消散而寒气上升,因此白露是预示着寒暑更替的时节。在秋天的清晨,早起的小伙伴往往能看到花草树木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这些露珠是由于昼夜温差大,夜里大气中的水汽遇冷而凝结而成的。但露珠透亮,何来“白”之说?其实不然,白露之白并非指调色板中的白,而是古人赋予四时五行的“配色”,即“春天甲乙木色属青,夏天丙丁火色属赤,中央戊己土色属黄,秋天庚辛金色属白,冬天壬癸水色属黑”。所以用白来形容秋天的露水,故名白露。

小寒胜大寒:大寒,表示全年中最冷时节的一个节气。而民间谚语却有云:“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这不是打了节气歌的“脸”吗?小寒和大寒哪个节气最冷,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南北有别。对于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小寒的确冷于大寒,而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却是大寒时最冷。但是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大多数情况下是小寒冷于大寒,这难道是古人搞错顺序了吗?对于这一疑问,中国传统文化中“物极必反”的思想可以给出一种解释,即大寒之后迅速归春,正体现出冷至极致而回暖的现象,因此把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称作为大寒。

全国个别省会级城市小寒大寒温度对比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节气有偏差:二十四节气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农事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因为其反映出了对生产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气候特征。可以这么说,老祖宗们通过“观天术”摸索出了大自然的气候变化规律。但如前文所述,节气歌的诞生之地在黄河流域,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唱”出的是当地居民对于物候变化的感知和届时所应开展的农事活动。我国地域辽阔,以一概全定有偏差。但古人的智慧就在于重于实践而不默守陈规,因地制宜地总结出不同地区与节气有关的农事经验,比如在安徽省江南流域的“秋分种麦田”到了安徽北部就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

Part. 3

气候变暖,古调新弹

节气歌也要与时俱进

在全球变暖,快速城市化的当下,节气歌似乎有些“走调”。常常出现节气与气候变化不对应的情况,比如古时立春之后花开雪融之景,由于气候变暖,如今在立春节气到来以前便可观得。

全球变暖,“气候”入春提前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面对“节气歌”与当今气候越来越不相宜的境况,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钱诚研究员与他的研究团队,聚焦于天文节气与气候特征之间的差异,从对农事活动更具指导意义的气候特征——温度出发,定义了一个更具本地性的“气象二十四节气”。

他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计算出某个地点每个节气的气候平均温度,再用这一温度来确定每一年“气象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打个比方,比如你的家乡要观得花开雪融的初春之景需要气候温度高于0摄氏度,那么冬季到春季之间,气温达到这一标准的日子即为“气象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钱诚等人(2011)年通过全国平均地表温度确定的气象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及对应的温度阈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2] )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财富,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于人们自古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更是来自于后人的思考感悟,并对其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完善。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文化价值的认可与肯定,让重于经验和实用的中国古典式天文学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节气歌虽为农事所作,但其娓娓道来的是对时间、自然的细腻感悟。我们每个人也是自己人生的耕耘者,时光在节气中潺潺流转,就让这自然的秩序带动生命的秩序,适时耕种心田,打理生活,静待春华秋实。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二十四节气歌”其实有八句,您唱全了吗?

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时节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所以霜降刚过,秋裤还会远吗?)

一谈起节气,就不得不提到那首小学学习的,至今小伙伴们还耳熟能详的节气歌。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二十四节气歌》

短短二十八个字,不仅记载着寒来暑往,还体现出一年的气温升降、降水丰寡。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首耳熟能详的节气歌,他们只“唱”了一半。相较于朗朗上口的前半段,节气歌的后半段鲜为人知。

节气歌的后半段究竟说了什么?五千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准确的判断出二十四个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不要着急,先让我们站在古人仰望星空的视角,一同领略老祖宗与天地万物感应的智慧,答案就在其中。

Part. 1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无关诗意,而感天意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必须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中华民族作为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之一,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追溯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便可体悟古人仰望星空这一朴素举止所蕴含的精神意蕴。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的位置变化来制定,即一年中斗转星移,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示意图,依次为摇光(Alkaid),开阳(Mizar),玉衡(Alioth),天权(Megrez),天玑(Phecda),天璇(Merak),天枢(Dubhe)(图片来源:NASA)

此外,古人也将洞悉到的自然奥秘凝练在历代相传的历法之中。所谓历法,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制订出计量时间的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就将二十四节气订为一种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源于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它的诞生与我国农耕文化息息相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中“应天地之运,顺四时之气”的生存智慧。《齐民要术》有言:“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里的“天时”,是指太阳的活动,它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人通过二十四节气能够清楚地了解一年中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把握农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比如清明之际,万物洁净清嘉而生机抒发,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而芒种亦有“忙种”之意,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农民们要采收留种,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

齐白石《农耕图》(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二十四节气中的“两分、两至” —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最早是通过我国周朝和春秋时期的“土圭”测影法来测定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土圭建筑,现仍保管在河南省登封县的告成镇。

由于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变化,土圭测影利用直立的杆子,通过观察其正午时影子的长短来判断节气。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杆子的影子最短,这一天就定为夏至;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子的影子最长,这一天就定为冬至。春分和秋分的影子长短相同,都是两至时影子长度之和的二分之一。

土圭模型图(左图)和土圭测影原理说明图(右图)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即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环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上移动的度数来划分。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将整个轨道划分为24份,每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达到的位置。一年之中,每两个节气之间相隔15天,二十四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按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标准推算,每个月都会有两个节气。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运动,而阳历(又称公历)是根据太阳的位置变化所制定的历法,因此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

说到这,便可向大伙儿公布节气歌的后四句:“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后四句说的就是上半年的节气多集中于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附近,下半年则多集中于八日和二十三日前后,节气在公历中的时间相对固定,最多相差不超过一两天。节气歌的前四句一一细数这些充满诗意的节气名称,后四句直白明了地道出了节气们的“生辰八字”,雅俗一体,实乃中国历史文化精神中的一脉清音。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二十四个节气是古人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星辰的感知,它具有鲜活的时空感,穿越千年向我们娓娓道来四时更替的自然秩序。

Part. 2

立秋非“秋”,白露不“白”

小寒胜大寒,节气有偏差?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靠天吃饭”的农耕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节气歌短小凝练,若对它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往往容易贻笑大方。在此不妨与大家分享几条关于节气的“冷知识”,在了解其中趣味的同时,还可以一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庸含蓄之实。

立秋非“秋”:立秋到了,但不代表着酷暑夏日结束,凉爽秋日就此到来。通常人们口中所说的秋天,更指向于气候季节上的秋天。而气候季节上的秋天的划分根据是“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要从22℃以上稳定降到22℃以下,才算是真正的秋天时节。我国幅员辽阔,立秋之际除了我国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外,大部分地区温度仍然较高,南方更要面临“秋老虎”的袭击。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温度都下降至秋天的标准,立秋也早已过去多日了。正因为“入秋”的不同步,才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姗姗来迟。

2020年全国入秋进程图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白露不“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之后,暑气消散而寒气上升,因此白露是预示着寒暑更替的时节。在秋天的清晨,早起的小伙伴往往能看到花草树木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这些露珠是由于昼夜温差大,夜里大气中的水汽遇冷而凝结而成的。但露珠透亮,何来“白”之说?其实不然,白露之白并非指调色板中的白,而是古人赋予四时五行的“配色”,即“春天甲乙木色属青,夏天丙丁火色属赤,中央戊己土色属黄,秋天庚辛金色属白,冬天壬癸水色属黑”。所以用白来形容秋天的露水,故名白露。

小寒胜大寒:大寒,表示全年中最冷时节的一个节气。而民间谚语却有云:“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这不是打了节气歌的“脸”吗?小寒和大寒哪个节气最冷,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南北有别。对于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小寒的确冷于大寒,而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却是大寒时最冷。但是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大多数情况下是小寒冷于大寒,这难道是古人搞错顺序了吗?对于这一疑问,中国传统文化中“物极必反”的思想可以给出一种解释,即大寒之后迅速归春,正体现出冷至极致而回暖的现象,因此把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称作为大寒。

全国个别省会级城市小寒大寒温度对比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节气有偏差:二十四节气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农事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因为其反映出了对生产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气候特征。可以这么说,老祖宗们通过“观天术”摸索出了大自然的气候变化规律。但如前文所述,节气歌的诞生之地在黄河流域,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唱”出的是当地居民对于物候变化的感知和届时所应开展的农事活动。我国地域辽阔,以一概全定有偏差。但古人的智慧就在于重于实践而不默守陈规,因地制宜地总结出不同地区与节气有关的农事经验,比如在安徽省江南流域的“秋分种麦田”到了安徽北部就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

Part. 3

气候变暖,古调新弹

节气歌也要与时俱进

在全球变暖,快速城市化的当下,节气歌似乎有些“走调”。常常出现节气与气候变化不对应的情况,比如古时立春之后花开雪融之景,由于气候变暖,如今在立春节气到来以前便可观得。

全球变暖,“气候”入春提前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面对“节气歌”与当今气候越来越不相宜的境况,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钱诚研究员与他的研究团队,聚焦于天文节气与气候特征之间的差异,从对农事活动更具指导意义的气候特征——温度出发,定义了一个更具本地性的“气象二十四节气”。

他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计算出某个地点每个节气的气候平均温度,再用这一温度来确定每一年“气象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打个比方,比如你的家乡要观得花开雪融的初春之景需要气候温度高于0摄氏度,那么冬季到春季之间,气温达到这一标准的日子即为“气象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钱诚等人(2011)年通过全国平均地表温度确定的气象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及对应的温度阈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2] )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财富,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于人们自古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更是来自于后人的思考感悟,并对其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完善。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文化价值的认可与肯定,让重于经验和实用的中国古典式天文学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节气歌虽为农事所作,但其娓娓道来的是对时间、自然的细腻感悟。我们每个人也是自己人生的耕耘者,时光在节气中潺潺流转,就让这自然的秩序带动生命的秩序,适时耕种心田,打理生活,静待春华秋实。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24节气养生歌诀,跟着做,健康一整年

24节气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几千年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重视天人相应的中医也很重视节气养生,如何对照老祖宗的养生经验和时间节点来养生健体?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立 春

微风渐暖意渐困,劝君常把懒腰伸。

疏肝调经气血畅,吐故纳新肺亦清。

养生要点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后养生要注重养肝,因春在五行属木,与肝相应,充分地伸懒腰有助于血液循环,拉伸关节筋经,激发肝的机能。

雨 水

春捂下厚上且薄,调畅情志以养肝。

少酸略甜粥养胃,捶背升阳驱体寒。

养生要点

雨水节气后,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逐渐增多。雨水节气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节气,春捂也有捂得恰到好处,注意下厚上薄,谨防寒从脚下起。

惊 蛰

惊蛰一到百虫闹,春游丛林防叮咬。

按摩迎香健鼻窍,远离流感鼻炎扰。

养生要点

惊蛰节气有句谚语叫“春雷响,万物长”“九九”艳阳天正在这个时候,此时外出踏青,一定要防虫类叮咬,避免损害皮肤。

春 分

香椿一把健脾胃,理气抗菌食欲归。

蒸饭且把香菇配,麦菜降脂兼润肺。

养生要点

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正是“春困”的高发时段,但也是调整阴阳平衡的保健时机。在餐桌上,不妨增加点香菇、香椿和香麦菜的摄入量。

清 明

平肝养阴去风热,晚睡早起舒形体。

广步于庭莫久卧,时令青蒿服之宜。

养生要点

清明节气是一个重要的养生时间段。“断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怕上火的人,不妨吃些青蒿蹄花汤,青蒿是清热解毒佳品,再配以猪蹄,更具滋补润燥功效。

谷 雨

巧吃三笋养三腑,竹笋护肠排宿毒。

莴笋健胃增食欲,芦笋利水膀胱舒。

养生要点

谷雨节气,气温回升,降雨增多,空气湿度大,要注意排湿排毒。此时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竹笋纷纷破土而出。春笋被誉为“春天菜王”,有润便护肠的功效。

立 夏

花间漫步养心脾,以指代梳五经拿。

转眼运目好入眠,晨起涌泉多揉擦。

养生要点

立夏后,温度逐渐攀升,人们会烦躁上火,睡眠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可试试中医经典养生方法“拿五经”: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

小 满

汗多贪凉久损阳,湿多挟热肝脾伤。

肚胶温灸神阙暖,丝瓜入汤湿热光。

养生要点

进入小满节气后,因为高温、多雨等原因,人体阳气容易受损。此时养护阳气、补中益气比较适合按揉足三里穴,还可饮用丝瓜汤祛除体内湿热。

芒 种

暑湿至此渐增多,按摩丰隆梅煮酒。

烦热更需把心静,扩胸拉筋祛烦忧。

养生要点

芒种节气常与黄梅时节连在一起,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人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容易导致痰湿内聚。不妨试试按摩丰隆穴,经常按摩此穴有健脾胃、祛痰湿的作用。

夏 至

阴阳至此两相转,食苦养心少流汗。

早起晚睡戌时前,菜不过夜多吃鲜。

养生要点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节气后,夏天的“烤”验才真正开始,让心静下来可练习中医经典健身气功六字诀。六字诀中的呵字诀尤适宜夏季练习防治心病,缓解焦躁情绪。

小 暑

常吃水下三鲜菜,粉蒸莲藕除烦热。

水煮鳝片补中气,河蚌煮汤祛热咳。

养生要点

进入小暑后,炎热的气温使人喜欢呆在空调房里,殊不知这也是“干眼症”的一个诱因。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的功效,此时可多食用。

大 暑

西瓜少食免驻湿,热水多饮防寒蚀。

百草为丸三伏贴,冬病夏治最宜时。

养生要点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中最热的中伏通常是在大暑节气。西瓜适量食用可以清热,吃多了反而容易驻湿。此时比较适宜冬病夏治。

立 秋

秋瓜坏肚勿多吃,秋膘缓贴莫嫌迟。

滋阴润肺防秋燥,银耳芝麻佐餐食。

养生要点

立秋后,适当地“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若贴补过分,且运动不足,消耗的热量过低,则易导致肥胖。

处 暑

着衣常把神阙暖,饮食偏润汤为先。

夜眠早卧半时辰,晨起蜂蜜润喉间。

养生要点

处暑节气表示炎热暑天快要结束了。这个时节饮食不宜辛辣刺激,以滋润的汤品为宜。晚上也不宜睡得太晚,以免贪凉伤身。早晨起来可喝些蜂蜜水,滋阴润燥。

白 露

桂圆三颗温心脾,颈肩腹足防风追。

时近初秋渐温燥,荸荠雪梨汁一杯。

养生要点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白露节气晚上睡觉不宜再多露身,以免夜里的寒凉之气侵入机体诱发疾病。

秋 分

秋凉胃疾渐增多,南瓜煮粥保安康。

重阳登高喊远山,健肺怡情少惆怅。

养生要点

秋分节气后,气候渐凉,是胃病多发的时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此时应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南瓜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是暖胃佳品,宜多食。

寒 露

晨起行路莫贪早,掌摩后腰肾阳发。

撷来桂蕊做酒酿,暖身活血气自华。

养生要点

民谚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柿子有清热祛燥、润肺化痰等功效,但柿子虽好也不要空腹食用,也不可多吃,一般一天最好不要超过一个。

霜 降

至此进补最适宜,膏方对证好调理。

大枣煲汤温心脾,热水洗脸冷洗鼻。

养生要点

霜降节气容易出现腹泻,很多人以为是受凉引起的,但如果总是晨泻便是要注意是不是肾阳受损所致。可选用生姜、大枣等食材煲汤,还要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立 冬

姜末入饺温三焦,餐后冬枣肠胃润。

散寒来碗神仙粥,白果猪肚喘咳消。

养生要点

立冬节气要注意防“五寒”:防颈寒,薄围巾立领装出门穿,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莫嫌烦;防肺寒,温肺散寒来碗神仙粥,防腰寒,双手搓腰肾阳暖,防脚寒,家庭足浴赛灵丹。

小 雪

阳升阴降勿多动,偏食辛辣内火起。

按揉太溪养肾经,生吃萝卜熟吃梨。

养生要点

小雪时节每天坚持按摩太溪穴有助于滋养肾经。平时不妨试着生吃萝卜熟吃梨,吃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梨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等作用,熟吃可避免寒凉太过。

大 雪

睡前足浴畅血脉,晨起对足搓涌泉。

舌顶上颚饮玉液,茶熏银海蜜养颜。

养生要点

大雪节气可双足对搓脚底涌泉穴以补肾,道家养生术认为,舌顶上腭时,会有津液溢出,吞咽之有杀菌健脾胃的功效,热茶蒸气熏蒸双目,有助缓解大雪节气眼干不适等症。

冬 至

阴极之至阳气生,饺汤补益最相宜。

搓揉耳廊冻疮远,额颈保暖邪难欺。

养生要点

冬至节气是养生的重要时间点,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的时机,平时可吃点饺子。试试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廓这三种按摩方法。

小 寒

气血阳虚皆难暖,枣芪炖汤阿胶添。

内服外治莫相忘,常灸气海与关元。

养生要点

小寒节气是比较冷的时间段,气虚、阳虚、血虚人群这个时候最怕冷。不妨试试汤品驱寒取暖:气虚怕冷喝黄芪牛肉汤;阳虚怕冷喝干姜肉桂羊肉汤,血虚怕冷喝鸡丝阿胶汤。

大 寒

时逢腊八好食养,五谷杂粮细熬粥。

按揉太溪三阴交,敛阴护阳无烦忧。

养生要点

大寒节气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仍要注意防寒保暖,风寒感冒可试试热粥暖身散寒。此时还可多按摩太溪穴、三阴交穴,以养阴养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