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传统节日一共有几个?(除夕是传统节日吗)

发布时间:2024-04-19 15:47:25作者:陪你演戏来源:网友分享

传统节日一共有几个?(除夕是传统节日吗)

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中的除夕,有何独特?为何古人认为比小年和正月初一都重要?

春节中的除夕,有何独特?为何古人认为比小年和正月初一都重要?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在有关过年的民俗文化中,这首《过年》的儿童童谣,最为朗朗上口,真切反映出民间百姓们是如何过年的。

进入腊月,临近春节,一年年末中最为重要的节日,除了腊月23日,被人们称为“过小年”的节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除夕。

在春节民俗系列文章《二十三,过小年:古人怎样祭祀灶王爷?为何留下“女不祭灶”习俗》一文中,我们重点谈到了小年的一个习俗,用麦芽糖敬奉灶王爷,希望这位“一家之主”,在天庭面见玉皇大帝时,能够多多美言,多说好话,来年大年初一回宫后,能够降下新的吉祥。

谈过了古人如何“过小年”,如何“敬灶王”、“送灶王”,今天,我们重点来谈谈一年之中,另一个重要的节日——除夕。

在传统民俗文化中,“除夕”这个节日最好记忆——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百姓们又亲切地称这个节日为——大年三十。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守岁诗》一诗中曾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从这首古诗中可以看出,古人在除夕这一天,即使没有电灯、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科技来消遣娱乐,也会在除夕的晚上,点灯点蜡,与家人守在一起团圆:包饺子、唠嗑、打牌、放鞭炮等,忙活得不亦乐乎,一直熬夜无眠,通宵达旦,守着岁末,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古人的印象中,“除夕”节这一天,非常的重要,甚至认为:大年三十,比过小年和正月初一,都至关重要。

那么,除夕节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又有何来源和传说?民间百姓为何对这一天,特别的重视,又有哪些习俗?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神话故事传说,今天,“源易缘”就来谈谈这些话题,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神农除年兽,除夕的由来传说

中国汉字成语中:有危在旦夕、旦夕之间,来形容世事的无常,危险就在眼前;时光荏苒,转瞬即逝。

汉字中的“旦”指的是早晨,也指一天或一年的开始;“夕”指的是晚上,同指一年或一天中的结束。

对于“除夕”的来由,除了这个节日对应着一年农历中的最后一天,同时在民间还流传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种叫做“年”(有人也称这“岁”、“夕”)的四角野兽,长有尖尖的角,锋利的牙齿和凶恶的模样,个头比大象还大上几倍,比百兽之王老虎还要凶狠几十倍,模样特别的可怕。

最早的怪兽“年”或“夕”,曾在遥远的大山深处;也有说法称他深居于海底。年有一个习惯和爱好,每次在年底时,就会出来伤人害人,吞食家畜,祸害百姓,伤及无辜生灵。

“年”伤天害理的事,做的多了,就惊动了上天,玉皇大帝于是派神农炎帝来降服他。

在长期的斗争和实践经验中,神农帝和民间百姓们总结发现,“年”或“夕”有三怕:怕红色、怕火光、更怕爆炸声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于是,神农氏最初利用火烧竹子发出的响声和光明,来驱赶“年”,后来,人们又发明出了鞭炮和烟火,年最终被吓得回到了深山深海中,不敢再出来害人,民间百姓们换来了新的安宁。

神农帝收服“年”的那一天,恰好是农历的12月30日,因此,在这一天人们称为“岁除”,最后一晚则叫“除夕”,一年中这个最大的节日,称为“过年”。

二、辞旧迎新,惜别与美好愿望

农历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之为“岁除”。意味着旧岁至此而除,新岁即将到来。

人们在除夕夜守岁,除了为驱逐凶猛年兽,驱除一切邪崇瘟疫,祈求来年平安;另有说法称,是为了迎接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

人们在这一天,会与家人相聚团圆,感恩天地、祭祀先祖,吃着亲蜜的吉祥团圆饭,过着年味最浓的一晚。

除旧布新,除了有对过去一年岁月的告别之情外,同时也有对未来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祈愿。

三、祛邪扶正,张贴对联和门神

除夕当天或前一天,民间家家户户会在门上张贴对联和门神。这个习俗,渊源已久,与古代的桃符有关。

《山海经》中记载:东海度逆山有棵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枝东北有一个众鬼出入的鬼门,由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两公神差把守。

两个公差看到有恶鬼出入,就用桃木和苇索驱赶或捆绑着他们喂虎。由于桃树长在鬼门旁,民间便传说桃木能驱邪,鬼怕桃木。

春秋时期,民间便有在门户上悬挂桃木的习俗,也有一些人,将桃木削制成了“桃符”,在岁末张挂于门窗上,并一年一换。

随着木刻和雕绘艺术的发展,人们还将神荼和郁垒,以及历史上的忠义之人的神像,雕刻在桃木板或纸上,这就是“门神”的由来。

五代时期,后蜀国皇帝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当天,亲自在桃符上写下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自此,桃符逐渐被对联所代替。

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无论诸侯公卿还是庶民百姓,都要在除夕张贴春联。于是,过年贴春联的习俗,开始普遍盛行。

也有说法称贴门神和对联的传统,在唐朝时期也很盛行。

四大名著《西游记》里曾记载过一个故事。唐太宗被泾河龙王冤魂缠身,梦中听到“鬼”叫声,得了重病,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人身披武甲,手执兵器,分别立侍于大殿左右,当夜唐太宗没有再做噩梦。

随后,唐太宗命画工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画像,挂于宫门上,以避邪恶,称为“门神”,后民间百姓纷纷效仿至今,希望对联和门神,能帮助他们逢凶化吉,带来平安幸福。

综上可知,除夕的传统习俗,都是围绕着“辞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主旨,可见,除夕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料:《中国民间神话传说》、《西游记》、《山海经》、《中华传统民俗五千年》等;

春节民俗日历来了!正月初一:放炮仗、拜大年

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因此,这一天是春节庆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辛亥革命之后,将西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新中国成立之后,保留了这一做法。因此,春节作为农历新年是比较新的说法。

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开门大吉,传统上是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据说放“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当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

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流行放炮仗。不过,由于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基于环保等因素的考虑,在一定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过年也越来越环保,年俗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拜大年

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正月初一的拜年是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之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幼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时代变迁,拜年的习俗也日趋简单了。孩子们给祖父母、父母拜年时尚有叩头作揖的,给邻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问候语也变成了“新年好!”“过年好!”等时新语言。语言和形式虽然变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没有变。

扫帚的“生日”

传说中,大年初一是扫帚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除夕夜将家里扫除干净后,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如果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怕因此破财。这一习俗至今还有地方保留着。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杯子、碗等瓷器,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白银文旅

为什么称之为除夕?除夕的来历和习俗,你了解多少?我们来看看吧

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关于除夕的来历和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为什么被称为除夕?据说“除”字在古代指的是驱逐、清除的意思,而“夕”则表示夜晚。因此,“除夕”这个词的意思是驱逐旧岁、迎接新年的夜晚。

除夕有一个重要的传说,与源自唐朝的《岁时杂记》中的故事有关。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名叫“年”的怪兽,它只在每年的除夕夜活动。这只怪兽喜欢吃人,所以人们都很害怕它。后来,一位老人发现年怪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噪音。于是,人们开始张贴红纸,点燃鞭炮和灯笼,以驱赶年怪兽,并用这些方法保护自己。从此以后,除夕的传统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除夕的习俗非常丰富多样,其中一些主要的习俗包括:

1. 守岁:家庭成员通宵达旦聚在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家一起吃年夜饭,同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个时候,人们也会互相拜年、祝福和交换礼物。

2. 贴春联:人们会将对联贴在门上或墙上,以求好运和吉祥。

3. 放鞭炮:点燃鞭炮是为了驱赶邪恶,并希望新年平安祥和。

4. 守岁红包: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代表着新年的好运和祝福。

5. 吃年糕:年糕象征着团圆和增加年龄,人们相信吃了年糕能迎来新的一年的吉祥如意。

除夕的习俗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每年的除夕,千家万户都会庆祝,共同期盼着新年的到来。这种传统不仅让家人团聚,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祈愿。

“年三十” or “年二十九”,近些年除夕都在哪天过?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近日,一条“明年起连续5年

没有‘年三十’”的消息

引起了人们热议

“年三十”为什么会时有时无呢?

“年三十”时有时无

原因竟然和月亮有关

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梁勇介绍

除夕有时候是大年三十

有时候是腊月二十九

这跟中国农历的纪年有关

中国农历当中的月是按

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来确定

我们称之为“朔望月”

古人把完全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

定为农历的初一

称之为“朔”

满月的那一天称之为“望”日

据介绍,中国农历中

一个月完整的周期

是从农历初一到下一次朔的日期

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

是自然节律

朔的时刻可能会落在一天的任何时间

所以每个“朔望月”也不相同

平均长度是29天12小时44分多一点

因此,有时会出现小月29天

有时会出现大月30天

当农历腊月为小月时

除夕就落在腊月二十九

“年三十” or “年二十九”

近些年除夕都在哪天过?

对于农历来说

除夕是“年三十”还是“年二十九”

没有特定规律可循

没有年三十的年份并不少见

比如,最近几年里

2013年、2016年、2022年

都没有大年三十

根据统计显示

截止到2050年的26年中

除夕是大年三十的一共有14次

是腊月二十九的有12次

虽然大年三十有时候会“消失”

但不管是腊月二十九还是腊月三十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除夕一直都在

综合:《新闻直播间》、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 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