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张弘靖拼音 张弘靖书法

发布时间:2024-04-17 18:58:06作者:风里有诗句来源:网友投稿

张弘靖拼音 张弘靖书法

本文目录一览:

唐代宰相张弘靖楷书,可比美虞世南

唐国公张谂墓志,出土于陕西终南山,尺寸为70厘米×70厘米,志文为楷书,共计730字。该墓志应为唐代宪宗朝宰相著名书法家张弘靖所书,也是目前能查到的张弘靖唯一一件书法作品。该墓志字数之多在唐志中极为少见,代表了唐代楷书的水平。张谂生于唐代的宰相世家。祖父张嘉贞(玄宗朝宰相)、父亲张延赏(德宗朝宰相)、哥哥张弘靖(宪宗朝)都位至宰相。其姐夫便是唐中期名臣号称“诸葛亮转世”的韦皋。

这件墓志书法之精美比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名作有过之而无不及。字体雍容平和、含蓄蕴藉,一派君子风度。书法收敛含蓄,不露锋芒,无丝毫火气,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精品。

唐开国公张谂墓志铭高清局部

唐代宰相张弘靖楷书,可比美虞世南

唐国公张谂墓志,出土于陕西终南山,尺寸为70厘米×70厘米,志文为楷书,共计730字。该墓志应为唐代宪宗朝宰相著名书法家张弘靖所书,也是目前能查到的张弘靖唯一一件书法作品。该墓志字数之多在唐志中极为少见,代表了唐代楷书的水平。张谂生于唐代的宰相世家。祖父张嘉贞(玄宗朝宰相)、父亲张延赏(德宗朝宰相)、哥哥张弘靖(宪宗朝)都位至宰相。其姐夫便是唐中期名臣号称“诸葛亮转世”的韦皋。

这件墓志书法之精美比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名作有过之而无不及。字体雍容平和、含蓄蕴藉,一派君子风度。书法收敛含蓄,不露锋芒,无丝毫火气,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精品。

唐开国公张谂墓志铭高清局部

国学经典之《新唐书》导读第二十二讲:列传·卷一·裴耀卿

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历史#

张嘉贞,字嘉贞,本范阳旧姓,高祖子吒,仕隋终河东郡丞,遂家蒲州,为猗氏人。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 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 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 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邪?”召嘉贞见内殿;以帘自 鄣。嘉贞仪止秀伟,奏对偘偘,后异之。因请曰:“臣草茅之人,未睹朝廷仪,陛 下过听,引对禁近。今天威咫尺,若隔云雾,恐君臣之道有未尽也。”后曰:“善。” 诏上帘,引拜监察御史,擢循宪司勋郎中,酬其得人。累迁兵部员外郎。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 进中书舍人。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奏事京师,玄宗 善其政,数慰劳。嘉贞自陈:“少孤,与弟嘉佑相恃以长,今为鄯州别驾,愿内徙, 使少相近,冀尽力报,死无恨。”帝为徙嘉祐忻州刺史。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明 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 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昔天子听政于上,瞍赋,蒙诵, 百工谏,庶人谤,今将坐之,则后无繇闻天下事。”遂得减死。天子以为忠,且许 以相。嘉贞因曰:“昔马周起徒步,谒人主,血气方壮,太宗用之,能尽其才,甫 五十而没。向使用少晚,则无及已。陛下不以臣不肖,必用之,要及其时,后衰无 能为也。且百年寿孰为至者?臣常恐先朝露死沟壑,诚得效万一,无负陛下足矣!” 帝曰:“第往,行召卿。”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而忘其名。夜诏中书侍郎韦抗曰:“朕尝记其风 操,而今为北方大将,张姓而复名,卿为我思之。”抗曰:“非张齐丘乎?今为朔 方节度使。”帝即使作诏以为相。夜且半,因阅大臣表疏,举一则嘉贞所献,遂得 其名,即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 裁遣。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帝数幸东都,洛阳主簿王钧者,为嘉贞缮第,会以赃闻,有诏杖之朝堂。嘉贞 畏蔑染,促有司速毙以灭言。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 死。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 上大夫,以近君也。士可杀不可辱。向晈得罪,官三品,且有功,若罪应死,即杀, 独不宜廷辱,以卒伍待也。况劝贵在八议乎?事往不可咎,伷先岂容复滥哉?”帝 然之。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说曰:“宰相,时来则为,非可长保。若贵 臣尽杖,正恐吾辈及之,渠不为天下士君子地乎?”初,嘉贞在兵部,而说已为侍郎。及皆相,说位其下,议论无所让,故说不平。 未几,嘉佑拜金吾将军,兄弟要近,人颇惮媢。帝幸太原,嘉佑以赃闻,说訹嘉贞 素服待罪,不谒,遂出为豳州刺史,说代其处。嘉贞衔悔,谓人曰:“中书令幸二 员,何相迫邪?”逾年,为户部尚书、益州长史,判都督事,诏宴中书省,与宰相 会。嘉贞衔说不已,于坐慢骂说,源乾曜、王盩共平解,乃得去。明年,王守一死,坐与厚善,贬台州刺史。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知北 平军事,封河东侯。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久之,以疾丐还东都,诏 医驰驿护视。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嘉贞性简疏,与人不疑,内旷如也,或时以此失。有嗜进者,汲引之,能以恩 终始。所荐中书舍人苗延嗣、吕太一,考功员外郎员嘉静,殿中侍御史崔训,皆位 清要,日与议政事。故当时语曰:“令君四俊,苗、吕、崔、员。”其始为中书舍 人,崔湜轻之,后与议事,正出其上。湜惊曰:“此终其坐。”后十年而为中书令。 嘉贞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 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引万年主簿韩朝宗为御史,卒后十余岁,朝宗以京兆尹见帝曰:“陛下待宰相, 进退皆以礼,身虽没,子孙咸在廷。张嘉贞晚一息宝符,独未官。”帝惘然,召拜 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赐名曰延赏。延赏虽蚤孤,而博涉经史,通吏治,苗晋卿尤器许,以女妻之。肃宗在凤翔, 擢监察御史,辟署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府。思礼守北都,表为副,入迁刑部郎中。始, 元载被用,以晋卿力,故厚遇延赏,荐为给事中、御史中丞。大历初,除河南尹、诸道营田副使。河、洛当兵冲,邑里墟榛,延赏政简约, 轻傜赋,疏河渠,筑宫庙。数年,流庸归附,都阙完雄,有诏褒美。时罢河南、山 南等副元帅,兵屯东都,诏延赏知留守,以兵属。居五年,治行第一,召还。会李少良劾元载阴罪,载斥其狂,下御史台治讯,而延赏适拜大夫,不满所私, 出为淮南节度使。岁旱,民它迁,吏禁之。延赏曰:“食者,人恃以活。拘此而毙, 不如适彼而生。苟存吾人,何限为?”乃具舟遣之,敕吏为修室庐,已逋债,而归 者更增于旧。瓜步舟舻津凑,而遥系江南,延赏请度属扬州,自是行无稽壅。会母丧免,服除,累拜荆南、剑南西川节度使。建中中,西山兵马使张朏袭成 都为乱,延赏奔鹿头戌。朏酣乱不设备,延赏谍知之,遣将叱干遂捕斩朏,复成都。 自杨国忠讨南蛮,三蜀疲罄。及乘舆临狩,糜用百出。后更郭英軿、崔宁、杨子琳 乱,益矜僭,公私萧然。延赏事为之制,薄入谨出,府库遂实。德宗在奉天,贡献 踵道。及次梁,倚剑蜀为根本。即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还,诏入秉政。初,吐籓寇剑南,李晟总神策军戌之,及还,以成都倡自随, 延赏遣吏夺取,故晟衔之;至是,镇凤翔,帝所倚重,表陈宿憾,帝不得已,罢延 赏为尚书左仆射,然雅意决用之,以晟尝为韩滉识擢,命滉移书道意。及俱入朝, 滉从容邀晟平憾,且使荐延赏于帝,于是复拜平章事。既而宴禁中,帝出瑞锦一端 分系之,以示和解。晟因为子请婚,延赏不许。晟曰:“吾武夫虽有旧恶,杯酒间 可解。儒者难犯,外睦而内含怒,今不许婚衅未忘也。”先时,吐籓尚结赞请和,晟奏戎狄无信,不可许。滉亦请调军食峙边,无听和。 帝疑将帅邀功生事,议未决。会滉卒,延赏揣帝意,遂罢晟兵,奏以给事中郑云逵 代之。帝曰:“晟有社稷功,俾自择代者。”乃用邢君牙,而拜晟太尉兼中书令, 奉朝请。是夏,吐蕃背约,劫浑瑊,将校多没,如晟等策。故事,临轩册拜三公, 中书令读册,侍中赞礼,或阙,则宰相摄事。晟当拜,而延赏薄其礼,用尚书崔汉 衡、刘滋代摄。时议遣刘玄佐复河、湟,延赏因建言:“今官繁费广,州县残困,宜并省其员, 悉收禀料粮课输京师,赏战士。”帝许之。即诏:“上州留上佐、录事参军、司户、 司兵、司士各一员,余参军留半;中州减司士;上县令、尉具;中县省尉;京兆、 河南府司录、判官,赤县丞、簿、尉,各省半;余府准上州。”诏下,内外始怨。 玄佐辞西讨,延赏更用李抱真。抱真怨延赏夺晟兵,不肯行。由是功臣解体。是年,除吏千五百员,当省者千余。道路訾谤,浸淫闻于上。延赏惧,请诏州 县:“或考先满、或摄掌遇停限而官见乏者,听在所择省员有干誉者权补,以才不 以资。”而大臣马燧、白志贞、韦伦表言省官太甚,不可行。会延赏疾困,不能事, 宰相李泌一切奏复。卒,年六十一,赠太保,谥曰成肃。延赏更四镇,所至民颂其爱。及当国,饰情复怨,不称所望,亦早不幸,未及 有所建明。然帝待遇厚,称其奏议有宰相体,专属以吏事,而以军食委李泌,刑法 委柳浑,时以为任职。子弘靖。弘靖字元理,雅厚信直,以廕为河南参军。杜亚辟佐其府。亚疑牙将 令狐运劫饷绢,弘靖直其枉,亚怒,斥出府。裴延龄为德阳公主治第,欲徙弘靖先 朝,上疏自言,德宗异之,擢监察御史。累迁户部侍郎、陕州观察使,徙河中节度 使。元和中,拜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吴少阳死,其子元济擅总留务,宪宗欲诛之。弘靖请先遣使者吊赠,待不恭, 乃加兵,诏可。进中书侍郎,封高平县侯。武元衡遇害,贼未得,王承宗邸厮卒张晏被告,诏付御史台劾验,有状。弘靖 疑御史傅致晏罪,言之帝,不听,遂诛晏,并讨承宗。弘靖曰:“戎事并兴,鲜有 济。不如悉力淮西,已平,乃治河朔。”议再迕,乃归政,以检校吏部尚书、同平 章事,为河东节度使。未及镇,诏伐承宗。弘靖自以谏不听,思自效,乃大阅兵, 请身讨贼。诏许出军,无亲往。既王师无功,帝忆曩言,下诏褒美。弘靖亦遣使间 道喻承宗,承宗款附。召拜吏部尚书,徙节宣武。宣武承韩弘虐政,代以宽简,民 便安之。长庆初,刘总举所部内属,请弘靖为代,进检校司空,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充卢龙节度使。始入幽州,老幼夹道观。河朔旧将与士卒均寒暑,无障盖安舆,弘 靖素贵,肩舆而行,人骇异。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弘靖惩始乱,欲变其俗, 乃发墓毁棺,众滋不悦。旬一决事,宾客将吏罕闻其言。委成于参佐韦雍、张宗厚, 又不通大体,朘刻军赐,专以法拫治之。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呵 止,其诟责士皆曰“反虏”,尝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军中以气自任,衔之。总之朝,诏以钱百万缗赉将士,弘靖取二十万市府杂费,有 怨言。会雍欲鞭小将,蓟人未尝更笞辱,不伏,弘靖系之。是夕军乱,囚弘靖蓟门 馆,掠其家赀婢妾,执雍等杀之。判官张澈始就职,得不杀,与弘靖同被囚。会诏 使至,澈谓弘靖曰:“公无负此土人,今天子使至,可因见众辨,幸得脱归。”即 推门求出。众畏其谋,欲迁别馆。澈大骂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李 师道斩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肉饱狗鼠鸱鸦。”众怒,击杀之。数日,吏卒稍自 悔,诣馆谢弘靖,愿革心事之。三请,不对。众曰:“公不赦我矣,军中可一日无 帅乎?”遂取硃克融主留后。诏贬弘靖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再贬吉州刺史。明年, 出幽州,改抚州刺史,稍迁太子少师。卒,年六十五,赠太子太保。弘靖少有令问,杜鸿渐、杜佑皆器许。历台阁显级,人以为有辅相才。及居位, 简默自处,无所规拂。幽蓟初效顺,不能因俗制变,故范阳复乱。家聚书画,侔秘 府。先第在东都思顺里,盛丽甲当时,历五世无所增葺,时号“三相张家”云。子: 文规、次宗。裴度秉政,引文规为右补阙。度出襄阳,贬温令,度奏置幕府。累转吏部员外 郎。右丞韦温劾文规父昔被囚,逗留不赴难,不宜任省署。出为安州刺史,终桂管 观察使。子彦远,博学有文辞,乾符中至大理卿。次宗,开成初为起居舍人。文宗始诏左右史立螭头下记宰相奏对,既退,帝召 见审正是非。故开成时事为最详。以称职,兼集贤院直学士。文规左迁,改国子博 士、史馆修撰。李德裕再当国,引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出澧、明二州刺史,卒。孙茂枢,字休府,及进士第。天祐中,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坐柳璨事,贬 博昌尉。嘉祐,嘉贞弟,有干略。方嘉贞为相时,任右金吾卫将军,昆弟每上朝,轩盖 驺导盈闾巷。时号所居坊曰“鸣珂里”。后贬浦阳府折冲。开元末,为相州刺史。 旧刺史多死官,众疑畏。嘉祐以周总管尉迟迥死国难,忠臣也,立祠房解祓众心。 三岁,入为左金吾将军。后吴克为刺史,又加神冕服,遂无患。源乾曜,相州临漳人。祖师民,隋刑部侍郎。父直心,高宗时太常伯,流死岭 南。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 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 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礼 不讲,所司丱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 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开元初,邠王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 州都督召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 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逾月,与姚崇俱罢。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 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絓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 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 咎。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 俊軿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诏 可。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太祝洁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 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 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远哉。其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 繇是公卿子弟皆出补。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 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自此始。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久之,罢侍中,迁太子少师。避祖名,更授 少傅,安阳郡公。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乾曜性谨重,其始仕已四十余,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 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 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族孙光裕,亦有名,居官号清愿,抚诸弟友义。为中书舍人,与杨滔、刘令植 同删著《开元新格》。历尚书左丞,会选诸司长官为刺史,光裕任郑州,为世良吏。 卒官。子洧,以雍睦保家,士友推之。天宝中,为给事中、襄州刺史。安禄山犯河、 洛、为江陵大都督长史以御贼,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懿。

裴耀卿,字焕之,宁州刺史守真次子也。数岁能属文,擢童子举,稍迁秘书省 正字、相王府典签,与掾丘悦、文学韦利器更直,备顾问,府中号“学直”。王即 帝位,授国子主簿,累迁长安令。旧有配户和市法,人厌苦,耀卿一切责豪门坐贾, 豫给以直,绝僦欺之敝。及去,人思之。为济州刺史,济当走集,地广而户寡。会天子东巡,耀卿置三梁十驿,科敛均 省,为东州知顿最。封禅还,次宋州,宴从官,帝欢甚,谓张说曰:“前日出使巡 天下,观风俗,察吏善恶,不得实。今朕有事岱宗,而怀州刺史王丘饩牵外无它献, 我知其不市恩也;魏州刺史崔沔遣使供帐,不施锦绣,示我以俭,此可以观政也; 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至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 戒,此其爱人也。”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 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耀卿惧功不成,弗即宣,而抚巡饬厉愈急。堤成,发 诏而去。济人为立碑颂德。历冀州,入拜户部侍郎。开元二十年,副信安王祎讨契丹,又持帛二十万赐立功奚官,耀卿曰:“币涉 寇境,不可以不备。”乃令先与期,而分道赐之,一日毕。突厥、室韦果邀险来袭, 耀卿已还。迁京兆尹。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耀卿曰: “陛下既东巡,百司毕从,则太仓、三辅可遣重臣分道赈给,自东都益广漕运,以 实关辅,关辅既实,则乘舆西还,事蔑不济。且国家大本在京师,但秦地狭,水旱 易匮。往贞观、永徽时,禄禀者少,岁漕粟二十万略足;今用度浸广,运数倍且不 支,故数东幸,以就敖粟。为国大计,臣愿广陕运道,使京师常有三年食,虽水旱 不足忧。今天下输丁约四百万,使丁出百钱为陕、洛运费,又益半为营窖用,分纳 司农,河南、陕州。又令租米悉输东都。从都至陕,河益湍沮,若广漕路,变陆为 水,所支尚赢万计。且江南租船候水始进,吴工不便河漕,处处停留,易生隐盗。 请置仓河口,以纳东租,然后官自顾载,分入河、洛。度三门东西各筑敖仓,自东 至者,东仓受之;三门迫险,则旁河凿山,以开车道,运十数里,西仓受之。度宜 徐运抵太原仓,趋河入渭,更无留阻,可减费钜万。”天子然其计,拜黄门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于是置河阴、集津、三门仓,引天下租繇盟津溯河而西。三年积七百万石,省 运费三十万缗。或曰:“以此缗纳于上,足以明功。”答曰:“是谓以国财求宠, 其可乎?”敕吏为和市费。迁侍中。二十四年,以尚书左丞相罢,封赵城侯。夷州刺史杨浚以赃抵死,有诏杖六十, 流古州。耀卿上言:“刺史、县令异诸吏,为人父母,风化所瞻。令使裸躬受笞, 事太逼辱。法至死,则天下共之。然一朝下吏,屈挫牵顿,民且哀怜,是忘免死之 恩,而有伤心之痛,恐非崇守长、劝风俗意。又杂犯抵死无杖刑,必三覆后决,今 非时不覆,或夭其命,非所以宽宥之也。凡大暑决囚多死,秋冬乃有全者。请今贷 死决杖,会盛夏生长时并停,则有再生之实。”是时,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还,诏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因令经略吐籓。嘉运 以新立功,日酣遨未赴屯。耀卿言于帝曰:“嘉运精劲勇烈诚有余,然臣见其夸言 骄色,窃忧之,恐不足与立事。今盛秋防边,日月已薄,当与军中士卒相见。若不 素讲,虽决在一时,恐非制胜万全之义。且兵未及训,不能知法;士未怀惠,不可 共心。使幸而有楞,非师出以律之善。又万人之命倚于将,示不得已,故凿凶门而 出。今酣呶朝夕,胖肆自安,非爱人忧国者,不可不察。苟不易帅,宜严诏申约, 以督其行。”帝乃促嘉运诣部,卒无功还。天宝初,进尚书左仆射,俄改右仆射,而李林甫代之。上日,林甫到本省,具 朝服剑佩,博士导,郎官唱案。礼毕,就耀卿听事,乃常服,以赞者主事导唱。林 甫惊曰:“班爵与公同,而礼数异,何也?””耀卿曰:“比苦眩,不堪重衣。又 郎、博士纷泊,非病士所宜。”林甫默然惭。居一岁,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 谥曰文献。子综,吏部郎中。综子佶。佶字弘正,幼能文。第进士,补校书郎,判等高,授蓝田尉。德宗诏发畿县民 城奉天,严郢为京兆,政刻急,本曹尉韦重规妻乳且疾,不敢免。佶请代役,要如 程,当时称其义。帝幸梁,佶奔见行在,授补阙。李怀光以河中叛,佶建议请讨,帝深器之。诏 用卢杞为饶州刺史,与谏官执不可。历迁谏议大夫。黔中观察使。韦士文为夷獠所 逐,诏佶代之,部夷安服。历同州刺史、中书舍人,迁尚书右丞。时李巽以兵部尚书领盐铁,将迁使局就 本曹,经构已半,会佶至,以为不可。巽虽怙恩而强,犹撤之,时重其有守。改吏 部侍郎,以疾为国子祭酒、工部尚书。卒,赠吏部尚书,谥曰贞。佶清劲明锐,所与友皆第一流,郑余庆尤厚善。既殁,余庆为行服,士林美之。赞曰:开元之盛,所置辅佐,皆得贤才,不者若张、源等,犹惓事职,其建明 有足称道。朝多君子,信太平基欤!张氏三世宰相,然器有所穷,嘉贞穷于俗,延 赏穷于忮,弘靖穷于权,惜哉!

【译】裴耀卿,字焕之,是宁州刺史裴守真的次子。几岁时就能写文章了。考中童子科。二十岁时任秘书省正字、相王府典签。相王要他与掾丘说、文学韦利器轮流在府中值班,以备顾问。府中称之为“学值”。相王即帝位,任裴耀卿为国子主簿,后升为长安令。长安以前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不堪其苦,裴耀卿到任,一切所需皆向豪富及商人索要,预先给值,杜绝了奸邪欺瞒的弊病。到他离职后,人们还思念赞扬他。开元十三年(725),裴耀卿任济州刺史。济州是个交通要道,地广人稀。那年天子东巡,裴耀卿设置三梁十驿,科配收敛平均分摊,是东州主持供应最好的。天子封禅回来,宿在宋州,设宴招待随从官员。皇帝心中十分高兴,对宰相张说说“:日前派使者巡视天下,观风俗,考察官吏的善恶,不能得到确实情况。现在,我去岱宗有事,怀州刺史王丘,馈饷以外没有其他的贡献,我知道他不愿意讨好求恩;魏州刺史崔沔派人安排供帐,不用锦绣,表示了俭朴,从此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几百字,说到‘百姓如果反复被扰,那就不能算是完满成功’。我把他写的信放在座右,时时警戒。这是他爱百姓的心啊!”不久,迁往宣州。裴耀卿到任前,这里发大水,河防被破坏。各州都不敢擅自动工。裴耀卿说:“不动工筑堤,不是至公。”于是亲自操持工程。工程未完,有诏来调动。裴耀卿怕他离开后工程受阻,没有及时宣布诏令,而抚巡则催他到职。终于,堤成,裴耀卿宣布诏令后离去。济州人为他立碑颂德。后来又任冀州刺史,入朝任户部侍郎。开元二十年(732),信安王祎奉诏讨伐契丹,命裴耀卿为副手。不久,又令裴耀卿带绢二十万匹分赐给立功的奚官,要他到各部落去颁赐。裴耀卿说“:带了财物深入寇境,不可不做防备。”于是与各部落事先约好日期,然后许多人分道同时出发,一天就分送完毕。那时,突厥及室韦果然发兵到险要处准备袭劫,而裴耀卿已完成任务回去了。这年冬天,裴耀卿升为京兆尹。第二年秋天,连续下雨淹坏了庄稼,京师也闹饥荒。皇帝将去东都,召裴耀卿询问如何拯救百姓。裴耀卿说“:陛下既要东巡,那百司全要跟随而去,那太仓三辅以前的积储,可派重臣分道赈灾,再从东都扩充漕运,以充实关辅,关辅充实了,皇上再西还。这样,两头都顾上了。且国家的大业在于京师,但秦中地狭,收粟不多,一遇水旱,容易匮乏。以往贞观、永徽年代,拿国家俸禄的人少,每年漕运二十万石就足够了。如今国用日益增多,漕运增加了几倍,还不够供给。陛下多次巡行东都,那里积储较多。为国家长远计划,臣以为应拓广陕地运输通道,使京师常备三年的粮食,那就水旱不足忧了。现在天下应输税的人约四百万,每人出钱一百文为陕、洛的运费,另加五十文做建窖之用,分别交给司农、河南、陕州。再令租米由各地自出脚力送缴东都,从东都到陕一段,河流湍急难行。假如能开通河漕,变陆运为水运,支出可以省下上万钱。且江南的租船要等水合适才能行进,吴地船工不习惯河漕,处处停留,容易引起偷盗。希望能在河口设仓,可以收纳东来的租米,然后分官各载运入河、洛。在三门的东西各筑敖仓,从东方来的租米,存入东仓;三门地势险峻,则顺河凿山,开辟车道,运十几里,就可以送入西仓。然后慢慢运到太原仓,从黄河入渭水,就没有什么困难了。这样可节省大量费用。”天子同意他的建议,任他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于是裴耀卿营建河阴、集津、三门的敖仓,将天下之租米由孟津沿河导引而西。三年积储了七百万石,节约运费三十万缗。有人说:“把这些钱献给皇帝,可以表明自己的功绩。”裴耀卿说“:这样做是拿国家的财产来求得个人的得宠,不可以。”奏请将这笔钱作为所司的和市钱。明年,升任侍中。开元二十四年(736),任尚书左丞相,罢知政事,封爵赵城侯。夷州刺史杨浚犯罪判死刑,杨浚缴纳钱款后,诏令廷杖六十,流放古州。裴耀卿上疏说:“刺史、县令与其他官吏不一样。他们为民父母,是民俗风化瞻望的对象。现在要他们受鞭打,太过侮辱。刑法至于死,是天下所共识的,但一朝交给吏人,拉扯挫顿,百姓看见会生哀怜之心,这样会忘了皇上免其死之恩,而有伤心之痛,恐怕不符合尊敬官长、树立好风气的宗旨。且杂犯抵罪,没有杖刑,奏报以后三次复核,然后执行。现在没有经过复核,杖责以后即刻流放,倘若因杖责而死,也有违宽宥的意思。凡是大暑盛夏决杖的人,大多数会死,而秋冬决杖的,才可能活命。切盼凡是刺史、县令,所定的杖刑以及盛夏之时的杖刑一并停止,以符合陛下爱好生灵之德,对犯死罪者有再生之恩。”这时,特进盖嘉运击破突骑施立功而回,诏令任盖嘉运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仍令他经营管理吐蕃。盖嘉运因新立功,每日酣宴,没有及时赴任。裴耀卿对皇帝说:“盖嘉运确实勇敢强劲,但他的言语行为,颇有夸耀骄矜之色,臣深以为忧,担心他不足以成事。现在入秋正要加强边防,时间已经不早了,该与军中的士卒相见。假若平时素不见面,虽一时有好的决断,恐怕也难调动自如,不能制胜万全。何况,兵未训练,不知礼法,士无交往,不能同心。纵使威逼而进,侥幸有功,也不是以律令出师的长久之法。几万人的性命,全系在将军。实在是不得而已,才凿开凶门而投入战斗。如今盖嘉运朝夕沉溺于酣饮,自以为无事。这样恐怕也不是爱人忧国的意思,不可不注意。假如不能调换将帅,那就该下诏严命,督促限期到任。”皇帝乃催促盖嘉运赴军,最后竟以无功而还。天宝初年,进任尚书左仆射,不久改为右仆射,由李林甫代任。到任日,李林甫到本省,穿着朝服佩了剑,由博士导引,郎官唱案。礼毕,靠近裴耀卿听事,裴耀卿则穿平常衣服,由赞者主持导唱。李林甫吃惊地说:“我的班爵与公一样,而礼数不同,为什么?”裴耀卿说:“我头晕眩,负担不了那规矩的礼服,而且,郎、博士相连而来,不是病人所相宜的。”李林甫心中颇愧。一年后,裴耀卿死,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太子太傅,赐谥为“文献”。儿子裴综,任吏部郎中。

揭秘郭子仪祖上,及其后代子孙,在隋唐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

我们都知道郭子仪在唐朝很有名。

他也对唐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今天小编带您了解郭子仪祖上,及其后代子孙在隋唐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

郭子仪的五世祖辈

郭子仪的五世祖辈有两人,一位郭徽,一位郭子仪直系五世祖郭进。

这两位都是郭智的儿子,郭智出身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太原郭氏。

太原郭氏为太原郡五大姓之一、隋唐华山以东中原八大姓族之一。

北魏末年,郭智以出身门阀之故,起家官职秘书郎,后来任中山郡太守。

537年,西魏宇文泰在沙苑地区,以一万的弱势兵力,打败高欢的二十万大军,这一战的结果,濒临灭亡的西魏绝处逢生,也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时的郭智,在“沙苑之战”结束后,投奔西魏宇文泰集团。后来官至郢州刺史,不久去世。

他有两个儿子,郭徽和郭进,就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五世祖辈。

第一:郭徽

郭徽大概520年左右出生,历仕西魏、北周、隋朝。

郭徽(约520—583年),字号不详,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西魏至隋朝时期大臣。

后代墓志《大唐故郭府君墓志铭》:府君讳敬善,字咳,太原人也。其先出自帝喾,宗于有周。曾祖智,后魏秘书郎、郢州刺史。祖徽,周洵州刺史,隋太仆卿、安城县公。

西魏大统末(551年),郭徽为同州司马,当时杨坚父亲杨忠,正好担任同州刺史,郭徽因此与刺史杨忠是同僚,也因此和杨忠杨坚父子有了交情。

北周时期,郭徽官至洵州刺史,封安城县公。

581年二月,杨坚取北周,建立隋朝,登基称帝,郭徽因为以前和隋文帝有交情,成为隋朝的太仆卿。

可惜郭徽历经西魏、北周、天下统一,没两年就去世了,大约于583年去世于太仆卿任上。

第二位:郭进

郭进为郭子仪直系五世祖,事迹不详。

太原郭氏,自郭徽的后代迁居弘农华阴,成为太原郭氏分支(华阴郭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华阴郭氏》记载:华阴郭氏亦出自太原。

郭子仪曾祖郭履球居住在京兆郑县,到了唐朝后,华阴、郑县都属于华州华阴郡。

隋唐时期不仅有五姓七望,而且还有太原郭氏,京兆韦氏杜氏等名门望族。

太原郭氏是个大家族,不仅仅是郭子仪这一系,还有很多别的支系。

太原郭氏的联姻,和其他王姓、刘姓、裴姓、崔姓、杜姓、杨姓、李姓等中原、以及关陇门阀士族联姻,在隋唐时期可以说是仅次于五姓七望的大家族,比如杜如晦的继祖母、杜淹的亲生母亲郭氏,就是出身太原郭氏。

郭智的妹妹郭氏,嫁给弘农杨爱敬(隋文帝杨坚从祖),杨爱敬是杨坚的祖父杨祯(北魏建远将军)的兄弟,杨爱敬很早去世。

郭子仪的四世祖辈。

这一辈有三人,在隋唐两朝很显赫。

一位隋朝右候卫大将军、蒲城郡公。

一位唐朝同州刺史、卫尉卿,封郜国公。

一位隋朝金州司仓参军。

第一位:郭徽长子郭荣(郭子仪伯高祖)

他的传承世系为郭智、郭徽、郭荣。

郭荣,字长荣,547年出生,出身太原郭氏。

因为郭荣父亲郭徽和宇文邕,以及杨忠杨坚父子都有故旧关系,所以郭荣的仕途很是顺风顺水。

郭荣内心比较细致,和父亲交好的朋友都喜欢他,尤其是宇文护,更是把他当作亲信,在北周初期,因为和北齐对峙,郭荣跟宇文护建议,在汾州和姚襄镇之间另筑一城,因为这之间距离很远,救援不容易,郭荣领导筑城后,北齐攻城时只有此城被郭荣独自守住。因功被提拔为大都督。

后来郭荣在上郡、延安修筑周昌、弘信、广安、招远、咸宁五城,遏制住了稽胡的入侵,解决了边患,又被升任宣纳中士。

郭荣随北周武帝灭亡北齐,因功被封为平阳县男,迁司水大夫。

北周皇帝更替,杨坚起了心思,郭荣有意结交杨坚,杨坚也有意拉拢郭荣,加上本来就有交情,杨坚对郭荣透漏将要取代北周的心思。于是两人关系更进一步。

杨坚取代北周后,建立隋朝。

581年,郭荣任内史舍人,进爵蒲城郡公,加授上仪同。

杨坚仁寿初年(601),郭荣被任命为八州诸军事行军总管,经过一年多的围剿,终于平定西南地区夷人、獠人的反叛。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郭荣被任命为武侯骠骑大将军,此后平定田罗驹叛乱,跟随杨广西征吐谷浑,参加两次征高丽,在第二次征高丽时,亲自上阵,衣不解甲三个多月。

613年,杨广到东都,对郭荣说,你年事已高,不宜征战,我要给你一郡,你随便挑,郭荣叩头谢恩,就是不愿意离开杨广,加授郭荣为右侯卫大将军。杨广对郭荣很满意,对大臣们道,郭荣的忠心无人能比。

614年,郭荣跟随杨广到柳城的半路上得病,不久就去世了。追赠郭荣为兵部尚书,赐谥号“恭”。

第二位:郭弘道(郭徽次子)

郭弘道和李渊关系不错,生卒年不详。

隋文帝杨坚时,历任通事舍人、沧州长史。

隋炀帝杨广时,入朝担任尚食奉御,和李渊来往密切,非常友善,郭弘道擅长相面,对李渊说你有人主之相。

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当时郭弘道在洛阳,李渊多次派人找他,武德三年620年,没想到郭弘道从洛阳直接投奔李渊。

郭弘道一见李渊,就痛哭流涕喊自己有罪,说“臣认识您在前,可是跟随您在后,这是臣的罪过”。

李渊对郭弘道的赏赐数以万计,让郭弘道任职同州刺史,因为郭弘道在任上不处理政务,常常想念李渊,所以被调回朝廷,入职卫尉卿,加封郜国公。武则天的父亲武士矱也和李渊有这样的友情关系。

第三位:郭履球(郭子仪直系四世祖)

郭履球传承世系为郭智、郭进、郭履球。

事迹不详,只知道在隋朝大业年间,任职金州司仓参军。

其实郭子仪直系祖上,一直名声不如郭徽的后代,直到郭子仪横空出世,才扭转局面。

这一辈的三兄弟,能力最强的是郭徽的长子郭荣,帮助北周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交好杨坚,又被杨广信任,在隋朝呼风唤雨;郭徽次子郭弘道交好李渊,反而在唐朝没有什么功劳,但是他认定李渊以后会做皇帝,提前交好的行为,导致郭弘道很容易被封为了郜国公,可以看出有什么不如有个好朋友啊!而郭子仪直系四世祖就差点意思了,只做到金州司仓参军职位。

郭子仪的曾祖辈

根据史料以及墓志记载,这一辈有五人。

其中一人被李渊特诏为司农寺丞,教授耕种技术,为唐朝征战提供了粮食保障。

一人得罪武则天被贬官。

第一位:郭福善

他的传承世系为郭智、郭徽、郭荣、郭福善。

郭福善为隋朝右候卫大将军、蒲城郡公郭荣的长子。

隋朝时,门荫入仕,任职蕃部郎中,为尚书省蕃部长官,掌管诸侯朝觐礼仪。

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进入长安称帝建唐,郭福善因为是叔叔郭弘道的侄子,而郭弘道和李渊关系交情很好,他没有什么功劳,被封为郜国公;所以郭福善沾了叔叔郭弘道的光,当然也有唐初缺官员的原因。

后来历任官职兵部侍郎,益州都督府长史。

郭福善大约638年左右去世,谥号“慎”。

第二位:郭敬善

同样因为是叔叔郭弘道侄子的缘故,被起用为官。

他的传承世系为郭智、郭徽、郭荣、郭敬善。

《大唐故郭府君墓志铭》墓志记载:公(郭敬善)即尚书第二子也!

郭敬善是郭荣的第二子,隋朝年间,以显贵子弟出身,起家右卫、新卫。

隋朝大业年间,杨广的皇帝位子岌岌可危,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局势紧张,于是郭善就回家闲居。

很快,太原留守李渊就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大唐初立,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兵粮比较匮乏,四处征战,没有粮食可不成,在这样的情况下,郭敬善被李渊特诏进入司农寺,被拜为司农寺丞。后被封为上洛县侯。

据墓志记载,在玄武门之变那一年,粮食堆满了仓库,而且农业劳动技术还是郭敬善教授的。

可惜的是郭敬善没有等到粮食堆满仓库时,于武德七年(624年),病逝于京兆郡万年县开化坊。

第三位:郭广敬

他的传承世系为郭智、郭徽、郭弘道、郭广敬。

他是郭弘道长子,生卒年不详。

唐初,袭父亲爵位郜国公。

郭广敬曾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当时任将军,作为使者,征召突厥车鼻可汗入朝,但是可汗没有到唐朝。

唐高宗李治显庆年间,历任官职右屯卫大将军、太子左卫率、上柱国、左威卫大将军。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太子李忠,在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后,嫡子的身份没有了,那么李忠就成了武则天儿子的挡路石,当时武则天儿子李弘才三岁,就容不得李忠了,武则天指使许敬宗劝说李治废除了李忠的太子身份。

由于李忠自己经常做怪梦,于是自己就占卜,这事情在古代尤其是皇家,占卜的行为被视为谋反一类,李忠被废为庶民。

664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陷曾得罪过自己的人,宦官王伏胜以及上官仪,他们都被诬陷和李忠阴谋背叛朝廷。

郭广敬因为平时和上官仪交好,所以被武则天无端牵连,触怒武后后,被贬官,出任隰州刺史,不久就去世了,至于是正常死亡,还是被,那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位:郭敬君

事迹不详。他是郭弘道次子。

第五位:郭昶

他是郭子仪的曾祖父,事迹不详,曾任职唐朝凉州司法参军。

郭子仪的曾祖辈,对唐朝功绩最大的是郭敬善,因为被李渊特诏进入司农寺后,为唐朝的粮食堆满了仓库,为唐朝的四处征战,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得唐朝很快统一,郭敬善功不可没。要不然也不会被封为上洛县侯了,虽然爵位在唐初不高,但是实打实为唐朝立了功劳的!

郭子仪的祖父

郭子仪祖父郭通,为郭昶之子,唐朝永徽年间,官至京兆府美原县主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二月,因郭子仪的缘故,追赠郭通为兵部尚书。

郭子仪的父亲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渭州、吉州、绥州、寿州等四州刺史,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二月,因郭子仪之故,追赠太保,追封祁国公,谥号“贞懿”。

母亲向氏,怀州河内人,初封平原郡君,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追赠魏国夫人。

郭子仪的兄弟们

郭敬之有九个儿子,郭子仪排行第二,有一兄长,七个弟弟。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累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被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

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

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

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再度被启用,出任关内副元帅,收复长安。

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联兵入侵,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

唐建中二年(781年),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

第一位:郭子琇

郭子仪兄长,曾任绛州昭武校尉,事迹不详。

第二位郭子云

曾任职京城左领将军,左武卫将军。事迹不详。

第三位:郭子瑛

曾任职延州(今陕西延安)都督府参军。事迹不详。

第四位:郭子珪

曾任职衢州盈川县尉。事迹不详。

第五位:郭幼贤

郭幼贤710年出生,二十岁时,武举及第,起家禁卫,武艺高强,有万人敌之称,跟随兄长郭子仪进入朔方军。

唐朝李隆基天宝年间,被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举荐为东受降城副使。

安史之乱爆发后,曾率领朔方军攻打燕赵之地,诛杀高秀岩于千乘县,历任卫尉卿、单于副都护、振武军使、朔方左厢兵马使,拜银青光禄大夫。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郭幼贤去世于灵州。766年,唐代宗下诏追赠太子少保。

有出土墓志《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卿单于副都护上柱国郭公墓志铭》。

夫人:太原王氏女。

儿子:郭昉、郭晓、郭旼、郭旸;

女儿:郭氏,嫁给蔚州刺史薛坦。

第六位郭幼儒

郭幼儒712年出生,唐玄宗开元年间,营田(屯田)出身,以学古(研究古代典籍)入仕为官,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李亨在灵武继位,据墓志记载,郭幼儒历任卫尉卿,秦州、绵州刺史;蜀、汉二别驾;后来剑南节度、检校尚书左仆射。

唐代宗李豫大历八年,郭幼儒奉诏回京师,途中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太子少保。

郭幼儒前夫人为博陵崔氏女,生有两子,一为郭昈,太常协律郎。一为郭暄,成都府参军。

郭幼儒继室夫人为河南屈突氏,生有郭晊、郭皞,郭城,郭时。

第七位:郭幼明

郭幼明是郭子仪同母弟弟。

旧唐书记载:这个人有点世家子的习性,不爱学习武艺,只喜欢和客人友人等一起吃吃喝喝,大摆筵席畅饮。

但是墓志记载,很有才华,通诗礼,善骑射,学习孙武兵法。曾任职节度使参谋,后改任都水使者,安史之乱爆发后,兄长统领朔方军,李亨登基后,郭幼明历任鸿胪少卿,光禄卿,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五百户。

郭幼明,719年出生,大历八年(773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赠太子太傅。和哥哥郭幼儒同一年去世。

郭幼明夫人为武功苏氏女,邠州别驾苏履章。生有郭暅等五子。

第八位:郭幼冲

郭幼冲,737年出生,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蜀地,郭幼冲跟随兄长左右,上过战场,冲锋陷阵,在两都(洛阳长安)平定后,就回家闲居,侍奉高堂(应为母亲向氏),郭幼冲对于浮名不是很看重。

到了唐德宗李适时期,建中二年郭子仪去世,建中四年783年,发生泾原兵变,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乱军拥立朱泚为主,而郭幼冲快五十岁的人了,不顾自己的安危,保护唐德宗逃到奉天,历任太仆少卿,太子少詹事,左庶子,延王傅。

郭幼冲保护唐德宗到达奉天后,任太仆卿,兼职御史中丞。

朱泚被平定后,郭幼冲在唐德宗贞元年间,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

788年,郭幼冲去世,好友西平王李晟非常悲痛,因为郭幼冲家里没有钱,还是好友李晟帮着办的丧事,可见郭幼冲做官不贪污受贿,很清廉。

郭幼冲夫人琅琊王氏女,永王府典军王元珪的女儿。

郭幼冲有十三个儿子,八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京兆府法曹参军元孚,二女儿和大理评事赵腾儿子有婚约,六人。

郭曜是郭子仪的子女们

郭子仪综合史料及墓志,有八子八女。

郭曜,曾任开阳府果毅都尉,随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历任卫尉卿、太子詹事、太子少保,封太原郡公,后袭封代国公。死后,赠太子太傅,谥号孝。

郭旰,在讨伐安史之乱时战死。

郭晞,曾随郭子仪收复两京,战功卓著。历鸿胪卿、殿中监、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封赵国公。死后,赠兵部尚书。

郭昢。

郭晤。

郭暧,娶代宗之女升平公主,拜驸马都尉。历任殿中监、检校左散骑常侍、太常卿,初封广阳县男,进封清源县侯,后袭封代国公。死后,赠尚书左仆射,又赠太傅。

郭曙,曾任司农少卿,后在朱泚之乱中立有战功,擢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封祁国公。

郭映,太子左谕德。

女儿

长女,嫁成都县令卢让金。

二女,嫁鄂州观察使吴仲孺。

三女,嫁卫尉卿张浚。

四女,嫁殿中少监李洞清。

五女,嫁司门郎中郑浑。

六女,嫁汾州别驾张邕。

七女,嫁和州刺史赵纵。

八女,嫁太常寺丞王宰。

第一位郭曜

723年出生,时值唐玄宗开元盛世,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初,以将门子弟出身,跟随名将张大宾、高仙芝保卫西部边疆,立有功劳,被授予上柱国,果毅都尉。据墓志记载,在战争中斩杀了西突厥五大啜之一的突骑施贺逻施啜,因功上柱国、上党郡临漳府右果毅都尉。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末年,发生安史之乱,郭子仪征讨叛军时,不仅有郭子仪的兄弟,还有郭子仪的儿子跟随从军,郭子仪的儿子郭旰,在讨伐安史之乱时战死。

郭曜作为长子,在大后方照顾家庭老少上千人,可见作为长子威望还是很高的,家庭没有出乱子,而且兄弟们争相住华美的屋子,以及豪华车马时,郭曜正好相反,而是简单淡然处之,不奢求豪华。

唐玄宗南逃,李亨在灵武继位,郭曜曾护卫李亨回长安,这是变相的支持李亨登基,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试太常卿。别看郭子仪功劳很大,不过他的儿子们在唐肃宗李亨时期,基本上都是散官,没有实权,墓志“虽子弟繁衍,多求散秩”。

唐肃宗李亨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在762年去世,唐代宗李豫继位,郭曜这才在朝廷有了实职,先后太子宾客,太子詹事,辅佐太子李适。

唐代宗777年,郭子仪妻子霍国夫人去世,郭曜丁母忧,据墓志记载,霍国夫人是郭曜的继亲,应该不是霍国夫人亲生的,而在霍国夫人墓志中,她有六子,其中长子就是郭曜,两方墓志有冲突。守丧期满,擢升太子少保,仍领詹事府。

781年,郭子仪去世,唐代宗779去世,唐德宗李适继位,郭子仪去世之前,就嘱咐郭曜把郭子仪四位皇帝赏赐的名马珍玩,都上交给皇帝李适,这是怕被皇帝卸磨杀驴,斩杀郭子仪的儿子们啊,皇帝李适非常感叹,然后又把这些物品赐给了郭曜,然而郭曜回家之后,就把这些物品都分给了各位兄弟们,一点也没给自己留。

郭曜墓志:“既葬,遵遗命,以四朝锡赉、文马雕鞍、盘盂锦罽、珍玩绮饰,悉皆上献。皇上感悼,嘉而不纳。”

虽然皇帝没有卸磨杀驴的意思,但是搁不住有人攻击诬陷啊,郭子仪死后,杨炎、卢杞这两位奸相,不仅对郭家肆意诋毁,而且还对其他勋贵一样奸谄用事。

虽然他们没有直接攻击郭家,但是郭子仪的女婿们,比如太仆卿赵纵、少府少监李洞清、光禄卿王宰等人都被诬告,相继被贬,这就引起了郭家很大德警惕,也非常惊恐,皇帝这是要干什么?

郭子仪虽然死了,谁还没个亲朋故旧啊,郭子仪不仅提拔过宰相张镒,而且还和他的父亲张齐丘有旧。虽然被张镒力保,但是郭家还是被夺了不少田宅奴婢,而郭曜也不敢上诉。

唐德宗暗中探查到此事,因为郭子仪确实功劳甚大,不能随意被攻击诬陷,而且郭曜很早就进入当时太子李适(唐德宗)府中辅佐。郭曜这也是唐德宗潜邸的官员啊。

唐德宗特意下诏,尚父郭子仪,对皇家有大功勋,皇家不能忘记,虽然有儿子倒腾货物,但是郭子仪已然去世,名声还被诬陷(构陷),还要被夺功勋名声以及田宅,有关部门不得无理取闹,随意诬陷。由于唐德宗的下诏,这才免了郭家一场灾祸。唐德宗继位,郭曜迁官太子少保,判太子詹事府事,册封太原郡公。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三月,去世,享年六十一,赠太子太傅,谥号“孝”。郭曜去世前,把家族大权托付给了弟弟郭晞。

唐德宗贞元初(785年),因为郭曜此前还继承爵位代国公,食邑两千户,所以被皇帝下诏减半封给了四个兄弟郭晞、郭暧、郭映、郭曙;每人二百五十户,封郭曜的儿子郭锋,兄弟郭晤的儿子郭鐇,每人各百户。

郭曜的夫人为琅琊王氏女,她是丹州刺史王礼曾孙,左武卫中郎兼左右街使王定难孙女,鄜州司士参军王晚金女儿。

郭曜长子:郭锐。次子:郭锋。三子:郭链。四子:郭锜。

第二位郭暧

他是郭子仪第六个儿子。郭智的七世孙。

郭暧,752年出生,郭暧迎娶的是唐代宗李豫的第四女升平公主,旧唐书为第二女。公主750年出生。年龄和郭暧相当。

郭暧和公主结婚大概在766年以前的一两年,因为766年郭子仪七十大寿时出事了,夫妇二人年龄相当,郭暧当时十五岁,而公主也才十八岁。

古代的公主结婚后,一般是不会给公公婆婆见礼的,尤其是唐朝的公主脾气秉性有点为人诟病,升平公主结婚后,也是总和公公婆婆发脾气,郭暧也不吃她这一套,自然夫妇之间有矛盾了。

正好赶上郭子仪大寿时,郭暧也喝了几杯酒,醉醺醺的,升平公主又没来,郭暧自然很生气,就把公主叫来,酒壮怂人胆,让公主跟郭子仪下跪礼,并且说,你不就是仗着父亲是皇帝们,我父亲(郭子仪)那是不想当而已,隐含的意思就是郭子仪相当皇帝的话,那还有公主父亲的事。

公主哭哭啼啼到皇宫找皇帝告状,唐代宗劝公主回家,还对她说,人家说的没错,假如你公公相当皇帝的话,还真是没我什么事。

郭子仪多聪明的一个人,儿子大逆不道的话,马上把儿子绑了,带着他到皇宫和皇帝赔罪,唐代宗说,儿女之间的私房话当不得真,就这样在被唐代宗小事化了。而郭暧则是被带回家打了数十杖。

此事被后世改编成戏剧醉打金枝,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资治通鉴》: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其实宋朝仁宗的女儿福康公主和李玮夫妇二人闹的比郭暧夫妇二人大多了,闹到和离,又被复婚,被司马光等人弹劾。

郭暧,门荫入仕,初授太常主簿。迎娶公主后,拜驸马都尉、殿中监,册封清源侯,当时郭子仪还没去世呢,自然夫妇二人受宠的程度,在所有外戚中是第一。

778年,唐代宗下令要白渠上的水磨(一种古老的磨面粉工具)都毁除,因为要给老百姓便利,以便灌溉农田。

在摆渠上,郭子仪有两轮水磨,公主也是两轮,唐代宗就让公主先左表率,带个头先毁掉,这样对其他勋贵有带头作用,公主都做了,别人也不会有怨言。

被来升平公主还要和父皇求情的,知道父皇的目的后,当天就命人毁掉了,结果是在白渠上有水磨的豪门望族勋贵等,看到公主的做法后,京师震动,白渠上的80多个水磨很快都被毁除了。

779年,唐德宗继位,783年,泾原兵发动兵变,唐德宗带着皇室成员仓皇逃到奉天。

升平公主此前因犯错被留在皇宫,丈夫郭暧也被留下,不得出宫,唐德宗逃跑时,夫妇二人没有来得及逃跑;泾原兵进入皇宫府库,大肆掠夺金银。朱泚进入宣政殿自立为帝,国号大秦,年号“应天”。皇叔彭王李仅、皇弟蜀王李溯遇害。

郭暧夫妇二人根本就不知道皇帝逃到奉天,郭暧被朱泚所逼做官,可惜郭暧很快和升平公主,以及兄弟郭晞、郭曙,逃跑投奔唐德宗。

唐德宗大喜,免了升平公主的罪,并且待他们犹如从前,郭暧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后来又陪着唐德宗到山南,改太常卿同正员。泾原兵变不到一年时间被平定。

唐德宗贞元中期(785-805),唐德宗让皇孙李纯纳郭暧女儿为妃,后来生的儿子为唐穆宗。

787年,郭暧袭封代国公。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郭暧去世,四十九岁;升平公主,810年去世。

郭暧有四子两女。

第三位郭曙

他是郭子仪第七子。

郭子仪死前,郭曙大哥郭曜被郭子仪嘱咐,自己死后把四位皇帝赏赐的贵重物品,都上交给皇帝,其实就是变相的要保护子孙,就是让皇帝感觉有功劳,看面子不要对子孙们下手。后来皇帝没要,郭曙大哥郭曜反而给兄弟们分了,自己一点没留。

杨炎、卢杞两位奸相,奸谄用事,郭子仪的三位女婿先后被攻击被贬,吓得郭家以为皇帝要对付郭家呢,后来在当时的宰相张镒力保下,还是被谋夺了不少田宅奴婢,后来唐德宗特意下诏有关部门不得无理攻击郭子仪的名声以及郭家,郭家才免去了灾祸。

郭曙在唐代宗时,试秘书监、殿中少监,加银青光禄大夫。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母亲去世,丁母忧两年,后加官司农少卿。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父亲郭子仪去世,再次丁忧。

782年,郭曙被强制除服,要他任职淮西山南道大元帅府的检校左庶子、元帅府都押衙,辅佐舒王李谊,因为不愿被强制除服,所以继续丁忧。

世事变化无常,783年十月,泾原兵变爆发,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以及太尉朱泚拥兵发动叛乱,唐德宗率领皇室部分成员,仓皇逃离皇宫,往奉天方向出逃。

郭曙的哥哥郭晞正在家中服丧,朱泚派兵士闯入郭府,威胁郭晞,让他出来做官,掌管兵马,郭晞也不傻,这样的话,等于支持叛乱,不成了反叛人员了吗,他急中生智,装成了哑巴,逃过一劫。

而郭曙有点世家子的作风,没有安稳的在家服丧,他去干什么了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在古代就有点不孝了,他吆五喝六的带领家兵,正在郊外打猎呢!

唐德宗一行人,正在急匆匆的逃亡呢,郭曙恰好碰到唐德宗狼狈出逃的样子,于是上前觐见,要求跟随唐德宗南奔,和郭曙一起的还有别的功臣子弟,比如令狐建,郭曙和令狐建等一众功臣子弟,在得到唐德宗同意后,浩浩荡荡成了护驾人员,逃至奉天。

《新唐书》:"时曙与功臣子李昇、韦清、令狐建、李彦辅被甲请见,言曰:"南行路险,且虞奸变。臣等世蒙恩,今相誓,愿更挟帝马。"

784年,郭曙又跟随唐德宗至山南梁洲,现今陕西汉中,转任太府卿。

最后在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浑瑊等协力合作下平定了叛乱。这是一次失败的削蕃造成的兵变,至此以后,唐朝廷威严扫地。

郭曙跟随德宗车驾返回京城长安后,加官检校左散骑常侍、左金吾卫大将军,封祁国公。而令狐建则是加检校左散骑常侍、左神武大将军。

郭晞和驸马都尉郭暧等家人,在泾原兵变不久,偷偷的逃跑投奔唐德宗。

唐朝贞元末年(805年),郭曙因病去世。

郭曙有点世家子的作风,要说是纨绔子弟也行,不过生活在郭家这样的军事世家中,眼力还是有的,这不运气很好,和一帮了功勋子弟,一起打个猎,还能碰到唐德宗狼狈出逃,在唐德宗南逃,以及返回长安的过程中,充当护卫角色,在平定叛乱后,都升官发财了,郭曙还白捡一位国公爵位。俗话说“生的好,不如运气好啊!”

郭曙妻子:河东裴氏,唐朝宰相裴冕之女。

儿子:郭锷,郭曙次子。朝散大夫、成都少尹、上柱国。

儿媳:郭锷妻子常氏,出身河内常氏。宰相常衮孙女、常熟县令常令问之女。

郭子仪的孙子们

这一代人太多,出彩的不多,就不作介绍了。

郭子仪的曾孙辈

这一代主要介绍郭承嘏,他是郭子仪的曾孙,郭晞的孙子,郭均的儿子。

《旧唐书》:郭承嘏,字复卿。曾祖尚父汾阳王。祖晞,诸卫将军。父钧。

郭承嘏出生年月不详,对于他的幼年来说,史书记载,“生而秀异,”意思就是生下来就能看出风姿卓越出众,这就有点假了,夸人太敷衍了,因为孩子刚生下来都比较“丑”,还没长开!

到了抓周时,抓的是毛笔和砚台,寓意长大后,是个文人学士,六、岁就能通《五经》,一般的孩子通五经的年龄都是16岁左右,说明郭承嘏不仅记忆力好,而且家教不错。

长大后,文才自然更不错了,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时任礼部侍郎的张弘靖,知道郭承嘏很有才华,于是就把郭承嘏提拔为进士第,这算是走了捷径。

旧唐书:元和四年,礼部侍郎张弘靖知其才,擢升进士第,累辟使幕。

唐宪宗李纯的贵妃郭氏,是郭承嘏族姑,所以郭承嘏是唐宪宗李纯是表侄儿。

郭承嘏后来被时任节度使的张弘靖征辟为幕僚。

此后又当了几年的渭南尉。

唐朝皇帝在唐宪宗之后的两位皇帝,做皇帝的时间较短,唐朝晚期宦官当道,把持朝政,唐穆宗李恒做了五年皇帝(828-824),唐敬宗李湛做了三年皇帝(824-826)。

唐穆宗李恒是郭承嘏的表兄弟,唐敬宗是郭承嘏的表侄子。

郭承嘏进入朝堂,入职监察御史,迁起居舍人。

不久,郭承嘏母亲去世,丁忧(丁内艰)在家服丧,期满后,任职侍御史,历任职方、兵部二员外,兵部郎中。

郭承嘏在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加拜谏议大夫,品级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

郭承嘏频繁上疏时政得失,唐文宗时是李世民的“粉丝”,也想大有作为,向阳贞观之治,对郭承嘏非常看重。

时任太仆卿的郑注是官宦王守澄,因为治愈了唐文宗的风疾,深受唐文宗信任,而郭承嘏的论谏比较激烈,郑注也不敢迎其锋,很是惧怕郭承嘏。后来又兼职匦院事,把传达给朝廷。

太和九年,郭承嘏转任给事中。

835年,发生甘露之变,唐文宗被宦官软禁,宦官掌握大权。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郭承嘏出任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唐文宗知道是郭承嘏被贬官,所以特意下诏询问郭承嘏外放的原因,当时的给事中卢载把诏书又回还了唐文宗,大概意思就是既然郭承嘏有能力,就应该牧守一方,所以才推荐的。唐文宗最后还是没有让郭承嘏出任地方,再度任职给事中。

唐文宗想有作为,可惜最终还是无能为力,而郭承嘏虽然被唐文宗看重,但是到底还是没有掌握兵权,两人互相理解信任,一个问询,一个顾问,可以说是相得益彰,还是败在了党争以及宦官当道的时局下。

郭承嘏于开成二年(837年)二月去世,死后家里无余财,丧葬费还是亲友帮助的,追赠吏部尚书。

郭承嘏有三子:郭封颍、郭巢颍、郭栖颍。

据《唐李虞仲墓志铭》记载,郭承嘏有个姐姐或妹妹,嫁给了兵部员外郎李虞仲。

郭子仪的五世孙

郭在徽为郭子仪的五世孙。

郭在徽传承世系为郭子仪、郭晞、郭镕(福昌县尉)、郭师简、郭重(乾符县令)、郭在徽(鸿胪少卿)。

他处于唐朝的后期混乱年代,自王仙芝和黄巢起义以来,唐朝朝廷威严扫地,成为名义上的天子。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昭宗李晔904年去世,他在位期间,座视宣武节度使朱温,势力逐渐壮大,为唐朝灭亡埋下祸根,最终死在了朱温手里。

郭在徽就是在唐昭宗时,门荫入仕。

905年,朱温为了篡夺唐朝国祚,在谋臣李振的鼓动下,大下杀手,在滑州(河南省滑县)白马驿,一夜之间杀了被贬的大臣三十多人,并且把尸体扔进黄河。这次事件被称为“白马驿之祸”。后来朱温建立后梁。

郭在徽对朱温的行为,既悲痛又很愤怒,对时事局势毫无办法,所以就没有出仕后梁。

时间过了二十多年,后梁被唐李存勖灭亡,923年四月,李存勖接受诸镇劝进,在魏州称帝,建立后唐,史称唐庄宗,改天祐二十年为同光元年。

郭在徽被郭崇韬举荐,再度出仕为官,任职后唐鸿胪少卿。

李存勖在926年,被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所杀,李嗣源在镇压兵变时和他们同流合污,率领大军返回攻打洛阳,结束了李存勖的统治。李嗣源史称后唐明宗。

930年,郭在徽提出了建议,上奏朝廷,请铸当五千、三千、一千大钱,唐末五代因为现钱缺乏,大都铸新钱,一般都是八十五文钱当作一百文,而郭在徽提出的建议比例太大了,不符合时宜,后唐明宗李嗣源大怒,“以指虚为实,没有见识的胡说”为罪名,把他贬为卫尉少卿、同正员。

后唐发生内乱,郭在徽为了家庭,举家南迁至金陵(江苏南京)。

后来,郭在徽寓居庐陵县望云门。最终在江西安福去世。

唐末五代,礼乐崩塌,郭在徽虽然对时事局势悲愤莫名,但是能力上稍显不足,不过好在急流勇退,南迁避祸保全家庭。

郭在徽在演义评书中武力很高

据说郭子仪的枪法,威震天下,郭子仪更是号称“枪仙”。

郭家枪只在郭家嫡系流传,残唐时期传到郭端夫手中。郭端夫是晚唐五老中的枪仙,袭封汾阳郡王。当年因为唐僖宗赶走武状元黄巢,郭瑞夫一怒之下返回了老家,自此他悉心传授儿子郭在徽汾阳枪法。郭在徽出世后,力保唐昭宗,并与火山王杨衮(杨继业父亲)结为兄弟,互传了枪法。

郭子仪的六世孙

郭在徽有两个兄弟郭在微和郭在岩。

郭在徽的儿子郭晖,出仕南唐,金紫光禄大夫,后来娶妻南唐宗室女李氏,去世后追赠上柱国、广国公。为南迁麻冈郭氏始祖。

郭在徽儿子郭兴,字仲敬,迁徙吉州龙泉。

儿子:郭宜,字叔义,迁徙洪州清江。

郭子仪的后代子孙,在元朝有郭侃,明朝有郭伯达。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