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姓郑的名人有哪些人物(姓郑的名人)

发布时间:2024-04-13 23:19:38作者:落荒而逃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人物纪实 | 郑 总 编

作者 里 扬

夏日,请几位文学前辈小酌。酒至酣时,郑兴富总编举杯邀我:“小平,你不搞文学太可惜了…”郑总编八十有六,鹤发童颜。前两年他老伴仙逝,现独撑余年。我说:“郑总编,八十年代你发了我很多诗歌,我要谢谢你!”他淡然一笑:“好作品放在那,要发的。”他颤巍巍的举杯仰天一饮,喝一半洒一半。

一日,忽接到郑总编的电话,半晌他没说话。他从不联系我,是不是打错了?我正要开口,郑总编说:“我最近写了一篇你的诗评,我眼花,看稿费劲,你帮我校改一下。”我怀疑我听错了,他又缓慢清晰地重复一遍。我很激动,郑总编何许人也,当年的中国西部文学副主编,后至总编,用诗人们的话说,他是中国新边塞诗的倡导者,是操盘手,是教父级的人物,他麾下集结了周涛、扬牧、易中天、章德盖等中国诗坛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风云人物,弄的中国诗坛震天响。那是诗歌奔腾的年代,我是无名之辈,也跟着摇旗呐喊凑热闹,只是在郑总编等几位前辈提携下发表了一些作品。四十多年了,时过境迁,寿登耄耋的长者,为后生写诗歌评论,我感到恐慌和惊讶。

原以为郑总编在家里,却没想他生病住院了。我买了一盆素雅的花,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放在他床头。

他看到我来,忽地露出一丝青涩的笑,那老人的笑与床头柜上的花一样灿烂年轻。稍后,他又面无表情的看着我说:“看了你出版的诗集,我写了一篇评论。年岁大了,写东西不方便了。这是我最后的诗评,放在我将要出版的评论集里,是压轴篇……”说完,他把诗评稿递给我,我起身双手接过。他说:“我老了,总有差错,你别客气,大胆的改!”郑总编说话语言清晰,只是唇角时有颤抖。他面有红晕,神色从容,可以上溯到当年在新边塞诗坛他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样子。岁月更替,迟暮之年的他仍心系诗坛,初心不改,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和情怀?!

中华文明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诗歌基因太强大了,而郑总编正是中华诗歌的耕耘者、守护者、传承者。他在位时,提携晚辈,甘当人梯;退休了仍著书立说,笔耕不辍。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邃、博大、艰韧、顽强。郑总编老了,但他的学识仍生机勃勃、洋洋大观,他的诗情仍春意盎然、强健充沛,他的文章依然是精彩纷呈、少年归来!

该午饭了,我说请他出去吃饭?他摆摆手。我出门时,他躬身缓缓站立起来,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身上,我好像又看到八十年代新边塞诗坛的那个旗手,英姿勃发,率众多诗人呼啸而过……

我心怀崇敬地校看好了郑总编近万字的诗评,轻轻地敲开他的家门。三十多年前我拜访过他,时光荏苒,如今他还住在这间狭小的没有电梯的楼房里。一开门,一只小狗不停地向陌生人吠叫。屋里陈设老旧且有点零乱,让我恍如隔世。他慢慢地给我沏杯清茶,端正地坐在我面前,双眼一直看着我,生怕我离开似的。

我说:“郑总编,你可以请个家政帮你。”他说:“前面请过了,干了一段时间不适应,觉得还是我一个人好!”我问:“那平时一日三餐,收拾家务怎么办?”他说:“这些我都可以干,我喜欢一个人在家。节假日孩儿们也来看我…”我问:“你怎么没换个大房子?”他说:“单位分了,让孩子们住了。这房子我住了四十年了,住惯了,很舒服,懒得换……老伴先我而去,我搬家了,怕她回来找不到我……”我有些难过。

新边塞诗早已退潮,而这个新边塞诗的领军人物如今孑然一身……但他依然精神铿锵,永不言败,他依然守护着中华民族诗歌这个四季繁盛的精神家园……

我把校改好的诗评双手递给他,他再次顽强的躬身起立,那神态有些严峻。我告别郑总编时,见他依门望着我,那神色有点像我诗中写道:人生最庄严的莫过于塞上握别……

我急忙走出楼道,匆匆汇入滚滚人流,寒风中黙黙擦去眼角的泪水……

历史上姓郑的名人 宝宝取名可参考

给宝宝取名是一件头疼的事情,而很多父母会根据自己同姓的名人来选取名字,那历史上姓郑的名人有哪些呢?下面就随小编来看看吧。

姓郑的历史名人

郑姓姓起源

郑姓----《史书》记载:“以国为氏,源于姬姓”。历史传说的农业神是后稷,其母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帝喾的元妃。《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是黄帝的曾孙,可证,炎、黄二帝,是郑姓“血缘始祖”。《史记.郑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均有记载:“韩灭郑后,郑国幽公,子,鲁率族人东逃陈(淮阳)、宋(商丘)之间的一小城---启封故城避难,后裔思念先人缅怀郑国,便以国为氏,姬姓改郑姓”史有郑姓。

姓郑的历史名人

郑桓公: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郑武公: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国: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水利专家。 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玄: 郑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

郑羲:郑羲:北魏重臣。

郑虔: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买嗣:郑买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

郑光祖:郑光祖:元代曲作家

郑姓家族十大名人

郑国:

战国时期卓越的水利专家,设计修建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宏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它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变沼泽盐碱之地为肥美良田,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郑吉:

西汉外交家、著名将领,中国历史第一任西域都护府都护;由于他为人坚韧刚毅,熟悉外国事务被选为“使者”,他以屯田渠犁、击破车师、迎降日逐王,功绩卓著,永载史册,是西汉王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从此西域地区列入了西汉王朝的版图,这是新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形成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为了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大规模的屯田,为统一与安定西域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证;屯田之千古良策,影响至今。

郑玄: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他少时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写得一手好文章,被称为神童;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集汉代今古文经学之大成,是中国经学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一位巨人;他所注经书代表了汉代学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郑学”,对后世经学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校雠学和训诂学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校雠学的内容,为中国训诂学之起源;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郑道昭:

北朝魏诗人、书法家,是魏碑体鼻祖,工书善正书,体势高逸,被誉为“书法北圣”,南与王羲之齐名,有“南王北郑”之誉;随孝文帝南征,在悬瓠君臣联句作歌,传为佳话,在任期间,“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他少而好学,博览群言,博学经书,才冠秘颖,他书刻于青、光二州山崖的众多题刻,总称“云峰刻石”;在云峰山、天柱山等处,发现他所书40多处,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

郑虔: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学识渊博,是当时很有影响、很有见识、很有作为的学术大家;他政治敏锐,卓识不凡,既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又能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角度考虑人生和认识世事,对国家大事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节操,他为台州的文化教育做了重要贡献;他还在军事、医学和博物上的《天宝军防录》《胡本草》《会粹》,这三种著述是研究中唐时期中外邦交、中西文化交流情况和一些特有产品的宝贵资料。

郑光祖:

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尊称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广泛的影响;他的曲词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主要代表作有《迷青琐倩女离魂》《醉思乡王粲登楼》《㑇梅香翰林风月》《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郑和:

明代伟大的航海家,他跟随朱棣多次征战,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有军事指挥才能,累建战功,赐姓郑;他先后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第一个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的人;他为解决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亚非国家区域间的和平局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成功:

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曾率领旧部在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后固守海岛厦门、金门;又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中国台湾的统治;他在台湾建立,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他严以治军,下令不许骚扰高山民族,大力提倡教育,在他的努力下,台湾逐渐摆脱了落后状态,赶上祖国大陆其他富庶地区,成为祖国一座美丽富饶的岛屿。

郑燮:

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在任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深得百姓拥戴;他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他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复光:

清代著名科学家,他少时研讨学习中国和西方传来的各种科学原理,探索自然物理和机械制造的奥妙,收集物理研究的素材,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试验活动;他用热学、光学等原理撰写了《费隐与知录》,又精心研究写成《镜镜詅痴》,它是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一部重要的光学专著,代表了清代中期的光学发展水平;他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台测天望远镜,对神秘的天空进行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实验观测,他的地脉说是中国古代地磁场论的最高成就。

人物纪实 | 郑 总 编

作者 里 扬

夏日,请几位文学前辈小酌。酒至酣时,郑兴富总编举杯邀我:“小平,你不搞文学太可惜了…”郑总编八十有六,鹤发童颜。前两年他老伴仙逝,现独撑余年。我说:“郑总编,八十年代你发了我很多诗歌,我要谢谢你!”他淡然一笑:“好作品放在那,要发的。”他颤巍巍的举杯仰天一饮,喝一半洒一半。

一日,忽接到郑总编的电话,半晌他没说话。他从不联系我,是不是打错了?我正要开口,郑总编说:“我最近写了一篇你的诗评,我眼花,看稿费劲,你帮我校改一下。”我怀疑我听错了,他又缓慢清晰地重复一遍。我很激动,郑总编何许人也,当年的中国西部文学副主编,后至总编,用诗人们的话说,他是中国新边塞诗的倡导者,是操盘手,是教父级的人物,他麾下集结了周涛、扬牧、易中天、章德盖等中国诗坛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风云人物,弄的中国诗坛震天响。那是诗歌奔腾的年代,我是无名之辈,也跟着摇旗呐喊凑热闹,只是在郑总编等几位前辈提携下发表了一些作品。四十多年了,时过境迁,寿登耄耋的长者,为后生写诗歌评论,我感到恐慌和惊讶。

原以为郑总编在家里,却没想他生病住院了。我买了一盆素雅的花,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放在他床头。

他看到我来,忽地露出一丝青涩的笑,那老人的笑与床头柜上的花一样灿烂年轻。稍后,他又面无表情的看着我说:“看了你出版的诗集,我写了一篇评论。年岁大了,写东西不方便了。这是我最后的诗评,放在我将要出版的评论集里,是压轴篇……”说完,他把诗评稿递给我,我起身双手接过。他说:“我老了,总有差错,你别客气,大胆的改!”郑总编说话语言清晰,只是唇角时有颤抖。他面有红晕,神色从容,可以上溯到当年在新边塞诗坛他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样子。岁月更替,迟暮之年的他仍心系诗坛,初心不改,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和情怀?!

中华文明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诗歌基因太强大了,而郑总编正是中华诗歌的耕耘者、守护者、传承者。他在位时,提携晚辈,甘当人梯;退休了仍著书立说,笔耕不辍。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邃、博大、艰韧、顽强。郑总编老了,但他的学识仍生机勃勃、洋洋大观,他的诗情仍春意盎然、强健充沛,他的文章依然是精彩纷呈、少年归来!

该午饭了,我说请他出去吃饭?他摆摆手。我出门时,他躬身缓缓站立起来,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身上,我好像又看到八十年代新边塞诗坛的那个旗手,英姿勃发,率众多诗人呼啸而过……

我心怀崇敬地校看好了郑总编近万字的诗评,轻轻地敲开他的家门。三十多年前我拜访过他,时光荏苒,如今他还住在这间狭小的没有电梯的楼房里。一开门,一只小狗不停地向陌生人吠叫。屋里陈设老旧且有点零乱,让我恍如隔世。他慢慢地给我沏杯清茶,端正地坐在我面前,双眼一直看着我,生怕我离开似的。

我说:“郑总编,你可以请个家政帮你。”他说:“前面请过了,干了一段时间不适应,觉得还是我一个人好!”我问:“那平时一日三餐,收拾家务怎么办?”他说:“这些我都可以干,我喜欢一个人在家。节假日孩儿们也来看我…”我问:“你怎么没换个大房子?”他说:“单位分了,让孩子们住了。这房子我住了四十年了,住惯了,很舒服,懒得换……老伴先我而去,我搬家了,怕她回来找不到我……”我有些难过。

新边塞诗早已退潮,而这个新边塞诗的领军人物如今孑然一身……但他依然精神铿锵,永不言败,他依然守护着中华民族诗歌这个四季繁盛的精神家园……

我把校改好的诗评双手递给他,他再次顽强的躬身起立,那神态有些严峻。我告别郑总编时,见他依门望着我,那神色有点像我诗中写道:人生最庄严的莫过于塞上握别……

我急忙走出楼道,匆匆汇入滚滚人流,寒风中黙黙擦去眼角的泪水……

人物纪实 | 郑 总 编

作者 里 扬

夏日,请几位文学前辈小酌。酒至酣时,郑兴富总编举杯邀我:“小平,你不搞文学太可惜了…”郑总编八十有六,鹤发童颜。前两年他老伴仙逝,现独撑余年。我说:“郑总编,八十年代你发了我很多诗歌,我要谢谢你!”他淡然一笑:“好作品放在那,要发的。”他颤巍巍的举杯仰天一饮,喝一半洒一半。

一日,忽接到郑总编的电话,半晌他没说话。他从不联系我,是不是打错了?我正要开口,郑总编说:“我最近写了一篇你的诗评,我眼花,看稿费劲,你帮我校改一下。”我怀疑我听错了,他又缓慢清晰地重复一遍。我很激动,郑总编何许人也,当年的中国西部文学副主编,后至总编,用诗人们的话说,他是中国新边塞诗的倡导者,是操盘手,是教父级的人物,他麾下集结了周涛、扬牧、易中天、章德盖等中国诗坛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风云人物,弄的中国诗坛震天响。那是诗歌奔腾的年代,我是无名之辈,也跟着摇旗呐喊凑热闹,只是在郑总编等几位前辈提携下发表了一些作品。四十多年了,时过境迁,寿登耄耋的长者,为后生写诗歌评论,我感到恐慌和惊讶。

原以为郑总编在家里,却没想他生病住院了。我买了一盆素雅的花,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放在他床头。

他看到我来,忽地露出一丝青涩的笑,那老人的笑与床头柜上的花一样灿烂年轻。稍后,他又面无表情的看着我说:“看了你出版的诗集,我写了一篇评论。年岁大了,写东西不方便了。这是我最后的诗评,放在我将要出版的评论集里,是压轴篇……”说完,他把诗评稿递给我,我起身双手接过。他说:“我老了,总有差错,你别客气,大胆的改!”郑总编说话语言清晰,只是唇角时有颤抖。他面有红晕,神色从容,可以上溯到当年在新边塞诗坛他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样子。岁月更替,迟暮之年的他仍心系诗坛,初心不改,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和情怀?!

中华文明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诗歌基因太强大了,而郑总编正是中华诗歌的耕耘者、守护者、传承者。他在位时,提携晚辈,甘当人梯;退休了仍著书立说,笔耕不辍。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邃、博大、艰韧、顽强。郑总编老了,但他的学识仍生机勃勃、洋洋大观,他的诗情仍春意盎然、强健充沛,他的文章依然是精彩纷呈、少年归来!

该午饭了,我说请他出去吃饭?他摆摆手。我出门时,他躬身缓缓站立起来,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身上,我好像又看到八十年代新边塞诗坛的那个旗手,英姿勃发,率众多诗人呼啸而过……

我心怀崇敬地校看好了郑总编近万字的诗评,轻轻地敲开他的家门。三十多年前我拜访过他,时光荏苒,如今他还住在这间狭小的没有电梯的楼房里。一开门,一只小狗不停地向陌生人吠叫。屋里陈设老旧且有点零乱,让我恍如隔世。他慢慢地给我沏杯清茶,端正地坐在我面前,双眼一直看着我,生怕我离开似的。

我说:“郑总编,你可以请个家政帮你。”他说:“前面请过了,干了一段时间不适应,觉得还是我一个人好!”我问:“那平时一日三餐,收拾家务怎么办?”他说:“这些我都可以干,我喜欢一个人在家。节假日孩儿们也来看我…”我问:“你怎么没换个大房子?”他说:“单位分了,让孩子们住了。这房子我住了四十年了,住惯了,很舒服,懒得换……老伴先我而去,我搬家了,怕她回来找不到我……”我有些难过。

新边塞诗早已退潮,而这个新边塞诗的领军人物如今孑然一身……但他依然精神铿锵,永不言败,他依然守护着中华民族诗歌这个四季繁盛的精神家园……

我把校改好的诗评双手递给他,他再次顽强的躬身起立,那神态有些严峻。我告别郑总编时,见他依门望着我,那神色有点像我诗中写道:人生最庄严的莫过于塞上握别……

我急忙走出楼道,匆匆汇入滚滚人流,寒风中黙黙擦去眼角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