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来说,虽然有些节日我们只知道他的名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节日只有一个意义。因为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那么当中原节日到来时,它将涉及哪些文化遗产呢?
中元节过后,鬼节结束了吗?
鬼节又称中原节,每年农历7月14日开始,7月15日结束。中原节起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季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祖先的崇拜和农业丰收。在古代,人们对农业的丰收依赖于神仙的保护。
鬼门关闭时间
中原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但在民间中原节也被称为鬼节。据说鬼门会在中原节打开,那么中原节的鬼门是什么呢?关闭什么时候?中原节的鬼门是什么:鬼门从7月初开始,到7月30日关闭。农历七月,中国习俗称之为鬼月,这意味着鬼门经常关闭,鬼魂可以旅行世界。一般来说,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普度道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的第一天。从七月初一开始,到三十天关门,当地府鬼魂回到阳光下与亲人团聚时, 也有许多无家可归的孤独鬼魂。阴间的孤独鬼魂会涌向阳光,徘徊在任何人能到达的地方寻找食物。一定要烧更多的钱。
鬼月的起源
据说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开放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始,到三十天鬼门关闭,阴间的无主孤魂会涌向阳光,在任何人能到达的地方徘徊寻找食物。因此,人们在七月举行了念经等活动「普渡」以普遍超越孤魂为祸社区,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保佑家庭安全。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五,被称为“下元日”“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除了下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中元节,统称为“三元”。那么“三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元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上元节是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在南方,也被称为“鬼节”;传说地府在该日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同样要进行重大的纪念活动。
据侯印国介绍,“三元”的来历与道教有关。根据道教的说法:这三个日子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对天、地、水的崇拜,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并在先秦时就形成相应的祭祀制度。《仪礼》中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意思就是:祭天用焚烧薪柴的方法;祭山和丘陵,是到山上悬挂祭物或埋藏祭物;祭河流是把祭物投到水中,任其或浮或沉;祭地,就是祭后把祭物掩埋起来。道教产生后,形成了“三官信仰”,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太上三官经》中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有各自的执掌,天官主管赐福,地官主管赦罪,水官主管解厄。早期道教中有治病禳灾的仪式就叫“三官手书”,也就是把信众的姓名以及祈祷诉求一式三份,写在纸上或刻在金属片上,分别投入山上、地下以及水中,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天、地、水的祈祷。
《三官出巡图》 宋代马麟绘
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也就是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十五),这三天被认为分别是天、地、水三官的生辰。在下元节,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代时,下元节还有三天官方假期。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
古人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清心示诚,称为斋戒。以前,人们会在空旷的原野放孔明灯,在河面上放河灯;或者焚烧“金银包”、纸钱等,来祭拜祖先亡灵;同时,也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让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祛除水患、农作物平安过冬。也愿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古代民间也有将水官视为“道德天君”,也就是“太上老君”的说法。民间故事中,“老君”最有代表性的法宝是炼丹炉,因此也被视为“炉神”,与炉相关的行业,比如铁匠等,也将太上老君尊为祖师爷,并在下元节这一天祭祀炉神。
《三官出巡图》局部(水官)
现在,人们可在家中纪念祖先,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在这一天,对一些身患疾病或者遭受不幸的亲朋好友,大家可以一起为其祷告、解厄,希望其缓解病苦、放松身心,早日康复。
作为节日,自然都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身影。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首苏轼在下元节所作的诗《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农历十月十五,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苏轼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黄楼,是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苏轼心情极为畅快,作此诗以记之。
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座位的旁边。“不用红纱”是反衬“明月皎洁”。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就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写“下元之佳景”。
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泛舟五湖之上,已经有约。这是写“下元之志趣”,有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并不是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
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提要:“七月半”就要到了,这里有三个节日!一口气搞懂“七月半”的来龙去脉
马上就要到“中元节”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鬼节”,中元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或者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有祭祖、放河灯、烧纸钱等活动。那么中元节是怎么来的呢?这里科学兴农就和大家看一下这个问题。
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也常被叫做七月半、鬼节、盂兰盆节等。“七月半”的起源和多种文化因素有关,其中有民俗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这三种文化当中都非常的重视“七月半”这个节日,虽然三者对“七月半”所下的节日定义也是各不相同的,这里我们先分开来谈一下关于“七月半”的三家起源。
首先是民间习俗,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对数字都是有一定的解释的,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一定的意义,并且很多都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其中数字“七”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七”是一个具有重复变化的数字,代表了周期性、往复性、轮回等意义。比如天上有七星、人有七窍、诗歌有七律等。在民间认为七月是一个吉祥的月份,农历七月已经是秋季,瓜果成熟、粮食丰收,人们为了庆祝秋季的丰收,将七月半作为节日,这一天拿出来秋季丰收的瓜果、粮食供奉给自己的祖先和神明,向他们表示感谢,庇佑秋季的丰收。进而这一节日也逐渐演变为祭祀祖先的节日,民间也称作为吉祥月、祭祖节。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民间的“七月半”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农历七月十五,而是七月十四这一天,十四刚好是7的倍数,这一点符合这个节日当中七的特殊定义。
说完民间的说法,我们再来看道教关于“七月半”的来历。“七月半”在道教文化当中被称作“中元节”,既然是中元了,自然就有上元节和下元节。这“三元”和道教的“三官”有关,三官分别为天官、地官和水官,这三官被天帝派往人间,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个日子来给人间的是非功过进行定罪赏罚,而七月十五这一天是地官检阅百鬼的日子,地府大门会打开,百鬼会从地府出来,人们会点亮河灯,为自己亡去的亲人照亮回家的路。人们重视中元节是希望地官能够对人们犯下的罪过进行宽恕和赦免,让亡灵能够早日超度,重新生活。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佛教关于“七月半”,佛教的“七月半”叫做“盂兰盆节”,应该说算是巧合,因为盂兰盆节刚好和我国道教的中元节在一天。盂兰盆节当中“盂兰”是梵语音译,意思是“倒悬”,解释为痛苦万状,而“盆”则是盛放贡品的器皿。盂兰盆则是指解救悬挂的痛苦的意思。这样的节日来源于佛教经典《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做盂兰盆帮助母亲解脱饿鬼的困境。后来佛家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这一天来超度宗亲,其中也是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这一点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当中的孝文化、仁爱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而“中元节”是在唐朝的时候才以节日的形式出现,而由于民间、道教、佛家在七月半这一天里面所要表达的思想上具有一致性,以至于让后人将这三个节日混为一谈,甚至将节日的习俗混用,这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